傲慢与偏见的作文

如题所述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傲慢与偏见的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傲慢与偏见的作文1

  借用Sheldon的一句话,这的确是一部完美的书,男主角很傲慢,女主角也很偏见。

  简奥斯汀生在十八世纪末的英国,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出身富贵,小时候都过着乡村生活,可以说在家庭的影响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生活的圈子也限于乡下那些富贵人家,朋友圈子可以说是比较单一,也许这对她的创作有了决定性影响,至少是这部《傲慢与偏见》,有一种清新的风格,简单轻松的乡下生活,充满乐趣的对话,还有那个时代所独有的淳朴与信任。

  从一开始就知道,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简和彬格莱先生,一定会有一个happyending,这注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故事。当然没想到后来荒唐的离家与阴险的维克汉姆私奔的莉迪亚,也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似乎简奥斯汀笔下的人物最终都会有自己的幸福。而这个故事本身,所有的角色各有各的优点缺点,这里稍微带有一些反面色彩的恐怕就是科林斯先生和维克汉姆了,但这两个人到最后也都有了不错的结局,是简奥斯汀的写作风格使然,也是那时候还尚未被英国的革命席卷的乡下的轻松生活使然,那里的生活注定是美好的。

  班纳特一家,班纳特先生沉着冷静,遇事不紧不慢,班纳特太太是那种典型的精明女人,有自己的小聪明小算盘却不识大体,大女儿简心地善良,对谁都很信任,二女儿也就是女主角伊丽莎白聪明,处事严肃认真,有一丝倔强却又不失理智,小女儿莉迪亚,生活奢靡,可以说是很不懂事,玛丽和吉蒂这两个女儿笔墨不多,却也各有特点。

  彬格莱先生,在班纳特家的村子租了房子,属于典型的老好人,对谁都很友好,也对他喜欢的人百般信任,对家人更是无微不至,男主角达西先生,是彬格莱先生的朋友,恩,他很有钱,他很傲慢。彬格莱先生的姐妹,典型的心机婊,不解释。达西小姐,达西先生的妹妹,善良纯洁的小妹妹,多才多艺,女神啊这是。

  此外,班纳特的远亲柯林斯,班纳特先生由于没有儿子,所以大部分财产包括房子最后只能归柯林斯之手,凯瑟琳夫人,是柯林斯的教母,做事古板。夏洛蒂,伊丽莎白的闺蜜,无话不谈的好友。

  只说说这里面的几对。简和彬格莱先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尽管在这部作品里,经历的.挫折就是两人暂时不能见面,以及彬格莱先生姐妹们的阻挠,和很多作品里男主女主经历的大风大浪比起来真的是小儿科了,而且简和彬格莱先生本身的性格,一个内心情感细腻,一个做事细致入微考虑周全,真的是很般配,所以这样的结果很合理,也很让人满意。科林斯先生和夏洛蒂,只想说,夏洛蒂最后还是选择了为自己的利益找想。莉迪亚和维克汉姆,这两个人我都很讨厌,一个-,一个流氓,不要说莉迪亚年纪小怎样怎样,从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长大后也不会怎么好,况且是和维克汉姆这种人一起,维克汉姆到处装可怜博同情,抹黑达西先生,欺骗无知少女,欠债无数,真的这一对,讨厌得不得了。

  从伊丽莎白来看,第一次见达西先生,就对他的印象很不好,因为他自己很有钱,比在场的所有人富有的多,所以听他说话有一种谁都瞧不起的感觉,之后达西先生冒昧的向她表白,依然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仿佛他向她求婚就已经是屈尊了,伊丽莎白没有拒绝的道理,但是伊丽莎白就是这么一个有原则的人,不会为了钱低头而去失去自己的终身幸福,也不会让自己失去自己的尊严,即使在那个时代,女人就是父母用来卖的,班纳特太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各种舔那些有钱人,想给自己的女儿找一个好婆家,这样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两人的关系在维克汉姆给达西先生造谣之后更是降到冰点,而此时伊丽莎白也得知自己的姐姐简与彬格莱先生的事情告吹是达西先生从中做轨,所以,对达西先生从开始的冷漠,到最后的憎恨。后来,达西先生的一封长信,解释了他与维克汉姆的事情以及拆散简和彬格莱先生的原因,才让伊丽莎白对他稍稍有些同情,但也仅仅是同情,因为她还是觉得达西先生一副高不可攀的傲慢样子。后来,伊丽莎白出去游玩和达西先生的偶遇,得知了达西先生为莉迪亚和维克汉姆私奔之事所做出的牺牲,才真真正正的懂了这个男人,两人一起散步的样子甚是让人羡慕,这之后,尽管略有波折,和她姐姐一样,不过是小打小闹,我们傲慢的达西先生和偏见的伊丽莎-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伊丽莎白在这一系列事情中所表现出的品质真的让我佩服,让我欣赏,对自己爱的人,简无微不至的关心,不知疲倦地奔走,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尽力用笑脸相迎,表现得体,不失风范,对自己不认同的事,必然不会因为一己私利而迁就,伊丽莎白本身就是那个时代所有的女性应该成为的样子,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作为自己父母卖出去的一个女儿。

  这中间太多太多的故事,好几次,我自己也好像看见了达西先生黯然神伤的样子,我真的是同情,即使知道最后一定是一个happyending,从他第一次像伊丽莎白表白,遭到拒绝后,各种无关痛痒的解释,怎么也改变不了伊丽莎白的心意,似乎就听得到他撕心裂肺的哭喊。

  联想的多了,就看到现实的残酷了。

  达西先生说,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都是为了能让你开心。

  我也爱伊丽莎白,爱她的品质,爱她的气质,爱她说话的大方得体,爱她的偏见。

  如果现实中遇到伊丽莎白这样的人,默默努力成为达西先生吧。

傲慢与偏见的作文2

  不知为何,“纯情小说”之类的东西已经不能勾起我丝毫的兴趣,也许我会在某个花好月圆之夜,触景生情而冲动地去翻开一本“纯情小说”的第一页,然而,我很难保证我会读到第三页。何为“纯情小说”?在个人看来,就是那些为写爱情而写爱情的矫情之作,通篇下来,只是看到男女主人公尽做些无聊至极之事,而这些情节又常常让人发笑,笑过后只是会让人断定作者和主人公们一样低智商、低趣味。所以,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我会在一大堆小说中留意着描写爱情故事的小说,但有怀着它不要让我失望的强烈希冀。毕竟,我一向相信爱情,超过婚姻的相信。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作品,当我还是17岁时我就大概了解了它,而仅仅限于了解,这就是说我只知道它是描写爱情的。想想看,现在我20岁了,直到昨天我才把这部作品看完,不过我也难以断定我从此就读懂了它,和它交上了朋友。这样说来,我仰慕它确实有这么长的时间了。

  好比一个景点,入口处能引人入胜的话,那确实能给游客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憧憬。“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就这样开了个头,一个有着五个单身女儿的家族是如何将女儿们嫁出去的故事就接连着展开了。讽刺而幽默的笔触,营造了整篇的轻松氛围,我想挺适合在这个鸟叫蝉鸣的暑假里来消遣时光,更何况再过几天就是七夕了呢!

  就爱情主题来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姐和男主人公达西先生的结合是比较富有故事性的,“首因效应”(人们交往时往往第一印象会给人带来先入为主的效果)使伊丽莎白*姐认为达西先生是个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的家伙,而这个评价就当时舞会上达西先生的表现来说,也并没有冤枉他。“她还可以,但还没有漂亮到打动我的心,眼前我可没有兴趣去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换做是任何一个单身小姐,听到一个陌生男人这样含沙射影般地评价,都会生厌,何况伊丽莎白*姐是个有着明亮眼睛的聪明善良而聪明的女人。自此,“傲慢”便成为达西先生的代名词,当然,至少在伊丽莎白*姐前期的心中是这样认为的。而这个标签是否就是合情合理的呢?当然,随着故事的发展,“偏见”也越发冒头了,当伊丽莎白*姐拜访了达西先生的庄园起,她就意识到自己对达西先生确实缺乏公正了。可以说,是“偏见”的消解促成了他们的幸福。伊丽莎白*姐存在偏见,而达西先生又何尝没有偏见呢?他看不惯她父母亲的行为举止,也看不上她家的地位和财势,尤其是她家还有几个穷亲戚,而除了她和她姐姐吉英外,她的三个妹妹他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满意。于是,他就越发傲慢了,更做出了妨碍她姐姐吉英和彬格莱先生的爱情的事情。

  就社会性来说,小说的讽刺之剑透过几对眷侣的终成击中了社会的某些风尚和流弊,而这也正增加了小说的社会意义,不至于与我先前所说的“纯情小说”同流。虽说伊丽莎白*姐和达西先生的爱情婚姻是以美满幸福结束,但他们在交往过程中的傲慢和偏见的形成正反应出社会的一些问题。当班纳特太太一心一意只为财产地位着想而不顾女儿们的真正幸福时的丑态,在让人捧腹之余,又生发出许多心酸。当婚姻成为攀附权贵的阶梯时,爱情的影子在哪里?柯斯牧师和卢卡斯小姐的婚姻,想想就不可思议,他们两个都是“聪明人”,在婚姻的路上考虑得“面面俱到”,结果就干成了如此蠢事。如果说他们俩是有思想有见地的成年人,那韦翰先生和莉迪雅小姐的婚姻简直就是一场骗局、一场寻欢作乐的游戏。

  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采取的是单性描写,并不是多重矛盾性格的复杂描写,“一就永远是一”。吉英小姐单纯善良,一个贤良淑德形象,永远不会认为想到某人某事的阴暗面;伊丽莎白聪明活泼又独立,一个智慧女人形象,永远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曼丽虽说描写不多,但其学术才女的形象跃然纸上,一切都是从书上得来的东西来解释生活;吉蒂和莉迪雅小姐是未成年,自有一种幼稚的疯狂女生特质。这五个女儿的形象如此,而其他人也是描写得极为成功的,虽然免不了有种单调的感觉,甚至于就整个故事情节来说,也比较直接,没有九曲回肠的曲折美,但这也或许就是奥斯汀本小说的特色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