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拼音:xuè、xiě)是汉语常用字 ,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血在古文字中像祭祀的器皿中盛着牲畜血的样子,本指祭祀时向神灵敬献的牲畜血,后来泛指人和动物的血液。血由血液引申为有共同祖先的,又比喻刚强、热烈。汉语字典
血在古代读入声,现代分化成xuè、xiě两个读音,xuè多用于书面语;xiě多用于口语,常单用。
无论读哪一个音,“血”都是指人的心脏和血管里流动的红色液体。它们的读音差别,只是习惯造成的文读和白读之分。读xuè是入声字演变的结果;而xiě则是北京人在口语中逐渐形成的读音。
xuè读音的意思:
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出自扬雄《法言·渊骞》: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
古代文言中也指因悲痛而流的泪。出自《周易·屯》: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指血缘,血统。出自 杜牧《感怀》诗:誓将付孱孙,血绝然方已。
中医中指月经。出自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二·妇人经水》:铜镜鼻,血闭症瘕,伏肠绝孕。 作“血崩”。
比喻刚强、热诚的气质。《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要讲他这种胸襟,这番举动,就让是个血性男子也作不来。
形容词用作同一祖先的。出自 扬雄《太玄·玄错》:亲附疏,割犯血。 作“血统”;“血亲”;“血缘”。
指红色,像血一样的颜色。李朝威《柳毅传》: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
动词古代文言用作杀伤;伤害。 班固《封燕然山铭》: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 “血场”。
用鲜血涂沾。 韩愈《请上尊号表》:血兵刓刃,仅就厥功。 用作“兵不血刃”
染。 《山海经·南山经》:(仑者之山)有木焉……其名曰白,可以血玉。
忧;忧虑。后作“恤”。 《周易·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血,当作恤,忧也。
xiě读音的意思同于“血(xuè)”,多用于口语的表达。用作“血淋淋”、“鸡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