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苏幕遮范仲淹的意象和意境

如题所述

意象:

1、芳草无情;芳草历来是离别主题中常用的意象,此处从眼中实景转为想象中的虚景,离情别绪隐寓其中。

2、黯乡魂;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3、夜夜除非;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

4、好梦;难以好梦,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5、明月楼高;这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意境: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不同于普通借萧瑟秋景思乡的词,这首词用阔远而秾丽的景色,反衬离别家乡的悲伤,展现了词人广阔的胸襟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意境阔远,不拘泥于闺阁门房之中。

扩展资料:

这首词对后世的影响:

这首词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创作,对后世其他离愁别绪的诗词树立了一个榜样。元曲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折直接化用这首词中的句子“碧云天,黄叶地”,结合戏曲本身,稍作修改为“碧云天,黄花地”,不断流传下来,成为一代名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幕遮·怀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4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苏幕遮》一词中的意象

此词写羁旅相思之情,上片写人对景怀思,开篇大处落笔,“碧云天,,黄叶地”,以六个字写尽秋色。下片尽写相思,直接点出“乡愁”、“旅思”,表达对家园的思念。

上片渲染暮秋景色,“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以宏阔的笔势扩展了长天、大地、连波构架清秋的高远背景,而将碧云、黄叶、翠烟三个细节意象填充其间,点染、交融成一幅色彩绚丽、江波奔涌的澄明、空灵的秋色图。

一句一景、自天而地,自波而烟,层层推进,意象缠绵。“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因芳草连接远处的家乡而道出思乡之情。

《苏幕遮》一词中的意境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他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扩展资料:

《苏幕遮》一词的写作手法

范仲淹这首《苏幕遮·怀旧》词艺术手法特点鲜明,写景则是层层有序,由上而下,由近而远,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引出乡思离情;抒情却是迂曲往复,曲折多变。乡思离情,始终无法排解。

清邹祇谟《远志斋词衷》云:“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这首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元曲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直接化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碧云天,黄叶地”,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衍为曲子,同样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幕遮·怀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范仲淹的总体风格是豪放悲凉,但本词却写得极为婉约。在许多人心目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已深深扎下了根。然而。范仲淹也会有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这是人之常情。并无损于范文正公的人格品质。而且正是由于范仲淹坦荡的胸怀与气质。才使这首词虽然在主题上只是重复一般的乡愁,却能沉挚而不颓靡,在述说柔情的同时,给人以意境开阔的新鲜感受。.此词写羁旅相思之情,上片写人对景怀思,开篇大处落笔,“碧云天,,黄叶地”,以六个字写尽秋色。下片尽写相思,直接点出“乡愁”、“旅思”,表达对家园的思念。上片渲染暮秋景色,“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以宏阔的笔势扩展了长天、大地、连波构架清秋的高远背景,而将碧云、黄叶、翠烟三个细节意象填充其间,点染、交融成一幅色彩绚丽、江波奔涌的澄明、空灵的秋色图。一句一景、自天而地,自波而烟,层层推进,意象缠绵。“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因芳草连接远处的家乡而道出思乡之情,实为隽语。这首词将乡思旅愁写得造语奇丽,深切婉曲,耐人寻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8-3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