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

相传,春秋时节的一天,楚昭王路过长江,看到江面上有漂浮着的东西,便命人打捞上来,仔细一看是一种外白内红可以吃的东西。为了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楚昭王便前去请教孔子。

孔子看见这种漂在水上的东西之后,说:“这个东西名叫浮萍果,谁要是得到了它,就表明着个人将要复兴国家。”楚昭王便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要煮这种外白内红的元宵吃。

千百年来人们都还在吃着元宵,以表示人们对亲人的思念。每当过元宵节的时候,我们一家人聚在姥姥一起聊天,等爸爸和妈妈把元宵煮好了的时候,我和表弟表妹一起拥上去争着吃那又香又甜很滑嫩的元宵后。大家又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看电视,吃糖,大家欢乐无比。

听姥姥说,原来的元宵仅是放了红糖,白糖和豆沙等普通的原料。现在已经用了一些上好的黑芝麻,巧克力,水果等。真是应有尽有。现在的元宵和原来的元宵相比味道更好、营养价值更高了。

我特别喜欢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可以吃到美食,还可以让我们团圆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度过一个欢乐的节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1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的。汉高祖(刘邦)死后,他的儿子刘盈继承他的位子,为汉惠帝。因为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吕后便掌握了大权。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朝中老臣,刘氏宗室内心很愤慨,但又惧怕吕后残暴,所以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天下。但是此事传到了刘氏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便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就是汉文帝.汉文帝为了纪念太平盛世,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这天定为元宵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06

元宵节的由来1:元宵节旨在纪念汉代的“平路”。相传陆侯死后,他担心大泉会倒在一边,阴谋叛乱,王室之王刘楠和开国大臣周伯平息了“朱卢乱。”动乱后,官员们接纳了刘邦的次子刘恒为汉文帝。

温帝深刻地感到太平天国的繁荣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他将正月十五定为平息“鲁叛”,以此作为与人民同乐的日子。从那时起,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已成为在世界各地庆祝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的由来2: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满月之夜。根据道教的“三元论”,第一个元宵节是在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中央元宵节是在7月15日,第二个元宵节是在10月15日。

上,中,下三位主管是天地大民三位官员。天上的官员很高兴,所以元宵节就点燃了。据此说法,本元宵节的灯笼习俗和燃放烟花的习俗就是基于这种说法。

元宵节的起源3:元宵节起源于“火炬节”。汉代人在农村举起火炬驱赶昆虫和野兽,希望减少虫害并祈求丰收。直到今天,中国西南部分地区的人们在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仍在用芦苇柴火或树枝制作火炬,这些火炬成群结队地在野外或日d场跳舞。

自隋唐宋以来,它非常流行。从无意识到晦涩不清,成千上万的舞者参加了歌舞。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元宵节的习俗和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它仍然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火把逐渐成为灯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2-05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达数万人,从第一天黄昏始至第二天天黑为止。

传说源于佛教说。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

在佛教传说中,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

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教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2-06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 十分繁华热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