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是组词吗 推开反义词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拨怎么组词?

1、拨灭【bō miè】:剪除扑灭。

例句:他拨灭了蜡烛。

2、点拨【diǎn bō】:指点;启发。

例句:这道数学题我百思不得其解,经妈妈一点拨,我茅塞顿开。

3、挑拨【tiǎo bō】:播弄是非,调唆。

例句:你们两个要互相信任,不要上了他挑拨离间的当。

4、弹拨【tán bō】:用手指或拨子弹琴弦。

例句: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拨一张无形的古筝。

5、拨动【bō dòng】:翻动某物微粒或部分的相对位置。

例句:把左脚上的开关拨动N端,按下按扭。

6、拨开【bō kāi】:把人或物向一边或两边推开。

例句: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拔和拨怎么组词

拔:

*

挺拔 tǐngbá

(1) [tall and straight;upright]∶直立而高耸

挺拔的苍松

(2) [forceful;vigorous]∶强劲有力的

笔力挺拔

*

选拔 xuǎnbá

[select;choose] 按条件进行挑选

在选拔赛中合格的队

*

一毛不拔 yīmáo-bùbá

[be very stingy and unwilling to give a hair] 连一根毛也不肯拔,比喻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

坚韧不拔 jiānrèn-bùbá

[firm and indomitable] 气质刚强而柔韧,丝毫不能改变

坚韧不拔的性格

*

拔苗助长 bámiáo-zhùzhǎng

[pull up the rice shoots with the intention of helping them to grow;try to help the shoots grow by pulling them upward] 即揠苗助长,嫌禾苗长得慢而用手向上提,以助其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搞坏

他还是个孩子呀,可别拔苗助长哟!

拨:

*

点拨 diǎnbo

[give advice] [口]∶指点;启发

*

拨动 bōdòng

(1) [stir]∶翻动某物微粒或部分的相对位置

用拨火棍拨动壁炉的柴火,使它重新燃烧

(2) [prod]∶手脚或棍棒等横着用力,使东西移动

他用姆指拨动烟斗

*

拨乱反正 bōluàn-fǎnzhèng

[dispel chaos and restore peace;bring order out of chaos] 治理混乱局面,恢复正常

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汉书·高帝纪》

*

拨云见日,拨云睹日 bōyún-jiànrì,bōyún-dǔrì

[clear the air;dispel the clouds and see the clear sky] 比喻驱散黑暗,见到光明

今日投至见大人,似那拨云见日,昏镜重明。——《元曲选·佚名·神奴儿》

*

拨弄 bōnong

(1) [move to and fro;fiddle with]∶用手脚或棍棒等来回地拨动

拨弄算盘子儿

(2) [manage]∶摆布

由人拨弄

(3) [stir up]∶挑拨,有目的地挑起;故意造成

拨弄是非

拔 bá

1. 抽,拉出,连根拽出:~腿。~草。~牙。~苗助长。

2. 夺取军事上的据点:连~数城。

3. 吸出:~毒。~火罐儿。

4. 选取,提升:提~。~擢。

5. 超出,高出:海~。挺~。~地(山、树、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尖儿。出类~萃。

6. 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把西瓜放在冰水里~一~。

7. 改变:坚韧不~。心志不可~。

拨(拨)bō

1.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动。把钟~准了。~冗(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云见日。

2. 分给:~发。~款。~付。

3. 治理:~乱反正。

4. 掉转:~转马头。

5. 量词,用于成批的,分组的:分成两~儿。

虽字有哪些组词

组词:

*

虽覆能复[suī fù néng fù]

覆:翻倒;复:复原。虽然已经翻倒,但还能复原。后也指反复无常的手段。

*

虽有搞暴[suī yǒu gǎo bào ]

即使因干枯而变形。

*

虽死犹生[suī sǐ yóu shēng]

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

拼音[suī]

*

部首:虫

*

结构:上下结构

*

笔顺:竖、横折、横、竖、横折、横、竖、横、点

*

释义:

*

1.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

*

2.纵然。

*

出处:

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燕策》

2.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3.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先王之法,经手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5.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管子》

6.你那里休夸口,你虽是一人为害,我与那陈州百姓每分忧。——《陈州粜米》

拔的多音字组词

拨字不是多音字

拨的解释

[bō]

1.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动。把钟~准了。~冗(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云见日。

2. 分给:~发。~款。~付。

3. 治理:~乱反正。

4. 掉转:~转马头。

5. 量词,用于成批的,分组的:分成两~儿。

拔、拨、泼、组词,注音

1. 抽,拉出,连根拽出:~腿。~草。~牙。~苗助长。

2. 夺取军事上的据点:连~数城。

3. 吸出:~毒。~火罐儿。

4. 选取,提升:提~。~擢。

5. 超出,高出:海~。挺~。~地(山、树、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尖儿。出类~萃。

6. 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把西瓜放在冰水里~一~。

7. 改变:坚韧不~。心志不可~。

1.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动。把钟~准了。~冗(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云见日。

2. 分给:~发。~款。~付。

3. 治理:~乱反正。

4. 掉转:~转马头。

5. 量词,用于成批的,分组的:分成两~儿。

1. 猛力倒水使散开:~洒。~街。~墨(中国画技法之一)。~水。~冷水(喻打击人的情绪)。

2. 野蛮,不讲理:~辣(a.凶悍;b.有魄力。均亦作“拨剌”)。~皮(流氓)。撒~。~妇。

3. 有魄力:他做起事来真~。

“发”字可以加什么偏旁?

加偏旁“扌”变成"拨“字。

读音:bō

笔顺:横 竖 横 折 撇 折 捺 捺

释义: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拨动。把钟拨准了。拨冗(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拨云见日。

组词:挑拨离间、挑拨、拨云撩雨、支拨、拨乱反正、分星拨两、拨乱济时、拨草瞻风、拨雨撩云、调拨、拨云睹日

造句:

1.奥立弗把炉火拨得旺一点。

2.她给我拨开了一团团疑云。

3.她拿起电话就拨了他的号码。

4.对拨号连接使用“自动搜寻”

5.设置其他网络和拨号连接

6.国家给他们调拨了大量化肥。

7.或许你可以拨光他的毛。

8.在拨号前进行系统安全性检查

9.房间很冷,他把火拨旺了点。

欧阳修的采桑子的解析!

唐宋时,颍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和杭州西湖,皆已是闻名海内的风景名胜。

北宋文学巨匠欧阳修一连写下十三首《采桑子》,以疏淡清新的笔墨,对不同时段的颍西湖给予淋漓尽致的描摹,令千载之后的我们仍在传诵,仍然追摹不已。

“黄山归来不看岳,幻秀雄奇集一山。”名满天下的黄山,其瀑布似乎不那么有名,然而,看过清初著名诗人钱谦益的《天都瀑布歌》,你就不能不礼赞那声震天地,势移山谷的磅礴景观,不能不礼赞那雄伟的瀑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虽是苏轼对杭州西湖形象的比喻与赞美,殊不知,颍州西湖、扬州的瘦西湖和杭州西湖一样,在唐宋时也都是闻名海内的风景名胜之地。

欧阳修笔下的《采桑子》十三首所描写的颍州西湖,虽没有“天生丽质”的西子湖的名气大,但至今仍能唤起人们对她的追慕、迷恋、向往,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颍州,北魏孝昌四年置,北齐废,唐初复置。治所在汝阴,今安徽阜阳。宋政和中改为顺昌府。颍州西湖又名汝阴西湖。据《正德颍州志》载:“西湖在州西北二里。外湖长十里,广二里。相传古时水深莫测,广袤相齐。胡金之后,黄河冲荡,湮湖之半。然而四时佳景尚在。前代名贤达士往往泛舟于此,湖之南有欧阳文忠公书院基。”据此可知,颍州西湖的面积,唐宋时居瘦西湖、杭州西湖之上,当时“名贤达士往往泛舟游于此”者不在少数,如北宋时有晏殊、欧阳修、苏轼、苏辙等。

诸“名贤达士”中,苏轼曾“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也无”(秦观《东坡守颍》),可见东坡对颍西湖迷恋的程度,然而最熟悉最迷恋颍州西湖的应推开一代风气的欧阳修了。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其一生曾多次到过颍州,第一次是北宋仁宗皇佑元年,由扬州改知颍州,当年秋由颍州改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为时甚短。按说,在素有“扬一益二”之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的优美环境里生活过的人,还会对颍州感兴趣吗?

欧阳修从扬州改知颍州,初游西湖,便深情地赋诗云: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可见作者对颍州西湖爱恋的程度。

欧阳修最后一次到颍州是晚年致仕之后,作者择居颍州,前后相距的岁月,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俯仰流年二十春。”这一次卜居颍州,再也没有离开。

欧阳修退居颍州后,作有《采桑子》十三首,在这组词前有一段《西湖念语》。这个“念语”,又称“致语”、“乐语”,是北宋时流行的一种歌颂形式,类似序或引言。“念语”对于宏观把握这组词的内涵非常重要,可以说它是解读《采桑子》十三首词的钥匙。兹录于下: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似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阙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技,聊佐清欢。

从“念语”中可知作者欧阳修仰慕魏晋名士王子猷、陶渊明,而又以“闲人”自居,对于“虽非己有”,但“其得已多”的“清风明月”和“擅东颍之佳名”的西湖风光、西湖蛙鸣是极为欣然的。作者意识到大自然的纯洁正与名利场中污浊相对立,将大自然作为澡雪凡心俗虑的过滤器,从西湖的美景中获得精神上的超脱与 *** ,这正是作者追寻的高层次的审美感受。也正是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欧阳修把颍州作为自己的归宿,正如他自己在《醉翁亭记》中所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采桑子》十三首,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前九首咏西湖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之佳景,后四首主要抒作者身世之感。

一般选注者,大多认为前十首专咏西湖,后三首写自身感慨,其实未当。可能前十首首句都有“西湖好”三个字,因此认为同属一类,显然是只注意了字面而忽略了内涵。

第一部分九首,这里只录其一、其八两首。先看第一首: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一首写作者泛舟西湖所见、所闻及所感受到的动人美景。上片开篇交待游湖的方式,即以“轻舟短棹”泛舟湖上。在《采桑子》十三首中,作者写以舟游西湖的词就达六首之多。

如其二:“兰桡画舸悠悠去”,其三:“画船载酒西湖好”,其七:“画船撑入花深处”,其八:“人在舟中便是仙”,其九:“野岸无人舟自横”。可见以舟游览西湖是醉翁晚年的主要乐趣。首句的“轻”、“短”二字写舟之小,这个致仕的“闲人”,用短短的木桨,划着轻便的小船,悠然地徐徐行进。行进中,西湖之美迎面扑来,于是作者不禁发出“西湖好”的呼喊与赞叹。“西湖好”三字,在这组词中,前十首均用它发端,一连串十个“西湖好”排比句,足见作者对颍西湖的钟情。

西湖好”三字可以说既是一首之纲和主要基调,也是前十首的纲和主要基调,因此,不能等闲视之。

以下紧扣“西湖好”的总写到展开具体描写:碧绿清澈的湖水承载着小船与游者,长长的湖堤长满茂密的芳草,满眼的绿意,扑鼻的清香,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如果说二三句主要通过视觉写“西湖好”,那么“隐隐笙歌处处随”则是从听觉写“西湖好”,这一句从侧面告诉我们:游湖之人何止醉翁。

西湖上,到处是“百卉争妍,蝶乱蜂喧”的美景(其二);到处是“飞盖相追”的游人(其五);到处是“画船载酒”、“玉盏催传”(其三),“贪向花间醉玉巵”(其五),“香泛金巵”开怀畅饮的场面(其七);到处是“急管繁弦”(其三),“一片笙歌醉里归”(其七)的欢乐与祥和,音乐之声不绝于耳,湖面的热闹可想而知。下片一二句写船行于平静的湖面而不觉其动,真乃是“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了(其三)。

词人正陶醉在优美静谧的湖面时,徐行的小船,“微动涟漪”惊起了栖息于沙滩的水鸟掠飞湖面上方,于是动与静、人与景和谐地统摄在画面之中,画面中的醉翁“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了。难怪许昂霄在《词综偶评》在评论说:“闲雅处,自不可及。”这只有“念语”中所谓的“闲人”才能体会其中的“闲雅”之趣。

下面再看第八首: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这首词既不像其一、其二写西湖之春的生机和春深的热闹艳丽,也不像其三写饮酒、听歌欣赏西湖的平静;既不像其四写暮春之景留给自己的寂寞,也不像其五、其九写“芳草斜晖”、“残霞夕照”的景致;既不像其六写清明时节游湖的盛况,也不像其七写“荷花开后,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的盛夏美景。这一首词的意境,作者着力于人与物的安闲和如梦如幻的西湖的夜景。

上片作者用反衬手法,以动写静。一二句写天光云影,相映成趣。三句的“鸥鹭闲眠”最耐人寻味,它和四句的“应惯寻常听管弦”构成一对矛盾。

游人来往于西湖,管弦不绝于耳。鸥鹭照理应惊飞,然它们却安闲于梦乡,似不合常理,其实也合常理,我们知道:在游赏胜境中和热闹场中生活惯了的人们,对这些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这里作者所写处闹境而“闲眠”的鸥鹭,完全不同于隐士笔下那种“不食烟火”式的落寞冷清之景,似乎就是从宦海归来,终于找到一块净土,一个栖息的港湾之人的心灵写照。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闹与静、人与景也就和谐统一了。

下片承上片的安闲平静转而写月白风清的西湖之夜。徐徐的清风,淡淡的月色笼照着湖面,犹如一块望不到边的白璧,“玉界琼田”,“着我扁舟一叶”(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如梦如幻,难怪作者顿生“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之感了。

从名利场中归来的醉翁,此时此刻,似乎才真正体验到人生最高境界,这不正是作者晚年厌倦仕宦思想的写照吗?

第二部分,由第一部分写西湖的各种景致转入到身世之感的描写。作者一生居官显赫,晚年遂生“富贵浮云”归来恰似“辽东鹤”(其十)之感;他主持颍州政务间,曾奏免黄河役夫万余人,塞白龙沟蓄水灌田。造西湖书院(学校)“以教民之子弟”,深得百姓拥戴。而致仕的欧阳公却发出“往事无踪,聚散匆匆”,“把酒何人忆谢公”(其十一)的感慨。

读罢欧阳修咏颍州西湖的《采桑子》组词,我想我们不能把眼光盯在词的本身的鉴赏上,而应把它放到欧阳修一生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去审视,应把它放在宋代山水词中去审视,这样或许才更有意义。

我们知道,欧阳修一生居官很高,所居之地不乏名胜之地,他为什么不择名气大的地方卜居,而偏偏退居颍州呢?先生觉得可能有以下原因:其一,欧阳修一生经历过北宋两次改革运动,即“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在仁宗以前,他不受重用,受党争影响,屡遭贬谪。晚年虽居高位,但饱经忧患的他不愿久居庙堂,屡屡上书辞退,最后致仕“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皇甫谧《高士传》载,唐尧时隐士许由耕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后人因称箕颍为隐士所居之地。欧阳修晚年选择高士所居之地与高士为伍,仰慕高士遗风,把处于颍水之旁的颍州作为他退居之地,醉翁用心可见。其二,宋代士人多受陶渊明、谢灵运的影响,人生价值观衍变的结果,导致了人生情趣的演变,人世与出世共存,仕进与隐逸并重的双重人生观在醉翁身上也得以体现。

宋代士人多喜从山水中去品赏参悟人生,词人的尘世忧愁,在如画的美景中常被淡化乌有了。

如李之仪《朝中措》:“功名何在,文章漫与,空叹流年。独恨归来已晚。半生孤负渔竿。”苏轼《行香子》云:“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可见士大夫赋闲归隐,往往喜隐居于风景名胜,如王安石退居钟山,范成大行吟于石湖,辛弃疾筑庐于带湖等,可见欧阳修告老于颍州西湖也就不难理解了。把欧阳修《采桑子》组词放在词史上去审视,更有其独特的意义。

从《花间集》以来到柳永,虽不乏佳作,但多写女性与离愁别绪,格调不高,俗媚之气浓。而欧阳修这组词使我们耳目一新,词中体现出的那种大时代的闲雅宽松氛围,明媚、热闹、熙乐情调。可以说从晚唐五代以来那股浓重的忧伤情绪的“阴霾”中,至此总算露出了“晴日”的亮色,给词坛带来了新的气象。

欧阳修《采桑子》联章体笔触的清新、疏淡,对苏轼以后词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附:《采桑子》(十三首)宋•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飏管弦。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画楼钟动君休唱,往事无踪。聚散匆匆。今日欢娱几客同。

去年绿鬓今年白,不觉衰容。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忆谢公。

十年一别流光速,白首相逢。莫话衰翁。但斗尊前语笑同。

劝君满酌君须醉,尽日从容。画鹢牵风。即去朝天沃舜聪。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园丁日记最后一页 园丁日记什么意思 下一篇:古诗词唯美情诗 古诗词情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