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典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4

1、沉鱼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2、闭月

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

这时正好王允瞧见。

王允为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3、落雁

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

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

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

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4、羞花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

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

一天,她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 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

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

中国传统上把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连读,并分别指代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沉鱼是春秋的西施,落雁是西汉的王昭君,闭月是后汉末的貂蝉,羞花是唐代的杨贵妃。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毛嫱是春秋时期越国绝色美女,与西施时代相当,相传为越王勾践的爱姬。

最初人们对毛嫱画像的称道远远超过西施。

她应该是“沉鱼”的原始形象,美的化身。

丽姬已失考。

故原始的“沉鱼”和“落雁”应该是指“毛嫱”和“丽姬”,而并不是“西施”和“ 王昭君”。

当然,《庄子·齐物论》中也提到了西施,说“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大意是丑陋的女人与美貌的西施,还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事物,从道的角度看是不分彼此的。

还在《庄子·天运》中讲了“东施效颦”的故事。

后来唐朝诗人宋之问有诗云:“鸟惊人松萝,鱼畏沉荷花。”此后世人便以“沉鱼落雁”形容女子之貌美。

“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也成为古典小说中形容女子美貌的套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