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
孔子的出身卑微,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当然,在春秋时期那个看中出身的时代,如果不是因为父亲是士族身份,孔子即使再努力恐怕也难以取得后来的成就。
据历史记载,孔子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母亲颜征在平时从来不提孔子的父亲,一直到死都没有告诉孔子他的身世。孔子的母亲死后,孔子才从别人口中得知父亲是曾经做过陬邑大夫(市长)的叔梁纥。
那么,颜征在为什么不愿意提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呢?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家语》记载得更为详细:
叔梁纥与正妻施氏有九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妾生了个儿子孟皮,却因为有足疾,不能做继承人。于是,向颜家求亲。
颜氏问三个女儿说:叔梁纥是陬邑大夫,祖上是贵族,虽然年龄有点大(六十多岁),性情有些严厉,但这些都没什么问题。你们三个谁愿意做他的妻子?
两个大女儿都默不作声,小女儿征在上前回答说:“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父亲不用再问了。”父亲听出了这话的语气,说:“你能行。”于是就将15岁的小女儿嫁给了叔梁纥。
《孔子家语》是孔子的后世弟子所作,应该有一定程度的抬高颜家。司马迁的“野合”二字就是指,叔梁纥并没有正式地迎娶颜征在。
孔子的母亲所在的颜氏家族是被鲁国所灭的邾国人的后代,属于社会底层,地位仅比野人(住在城外的人)高一些。
而孔子之父叔梁纥来头可就大了。
叔梁纥,名孔纥,字叔梁,祖上是宋国公室,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的后裔。叔梁纥的祖父孔防叔因为宋国内乱而逃到了鲁国。因为孔防叔在宋国是士族身份,所以在鲁国也可以做官。叔梁纥是鲁国著名的大力士,也是一员猛将,靠军功当上了陬邑大夫。
孔子的父母一个是士族,一个近乎贱民,身份差距是很大。叔梁纥找颜征在纯粹是为了生儿子。
最终,颜征在为叔梁纥生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孔子。但是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就死了,终年73岁。
叔梁纥的死后,孔子只能跟随母亲生活。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从小为了生活,什么脏活累活都干,做过牧童,经常帮人置办丧事,当过仓库管理员等。生活的艰辛迫使孔子学会了很多谋生技能。孔子从来不避讳自己悲苦的过去,甚至有些庆幸,正是因为自己处于社会底层,才能学会这么多东西。
孔子17岁时,母亲颜征在去世。就在置办丧事时,孔子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原来自己的父亲是叔梁纥。
于是,孔子做了一件大事:孔子在出殡时把母亲的棺材抬到了乱坟岗,意思是准备把母亲像同身份的人一样葬在乱坟岗,用来迷惑孔家人。等宾客都走之后,孔子找了几个人把母亲的棺材偷偷抬到了孔家的祖坟,和父亲叔梁纥葬在了一起。也算是一个大孝子了。同时也看出,17岁的孔子非常聪明能干。
从以上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和儿子就离开了孔家(很有可能是被赶走的),生活十分艰难。叔梁纥家虽然不一定很富,但总比颜征在这里要好得多。但是叔梁纥年长的儿女们并没有帮助抚养最小的弟弟孔子,也没有分给颜征和孔子在一些家产,以至于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中。在孔子成长过程中,两家老死不相往来。所以,颜征在从来不提孔子的父亲也就顺理成章了。
母亲去世后,孔子知道了自己的士族身份,就去找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孟皮,兄弟俩总算相认,孟皮替孔子证明了士族身份。凭借士族身份,孔子得以进入官办的士族学校,系统学习周朝的礼制和其他文武知识。士族身份和在士族学校的学习经历使得孔子后来有了办学校和当官的资格。
(欢迎关注看下我的其他百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