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台湾这首诗中的背水一战的意思是什么诗中的我是指的是谁母亲是指啥

如题所述

七子之歌·台湾
作者: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25年,美国
注释:
1、我、我们:这里指的是“台湾”。
2、琉球:即今天日本所称的冲绳县,但是其主权至今未定。自洪武十六年(1383)起,中国对琉球的藩属关系一直持续了5个世纪。而日本对琉球的侵略始于1609年,至1872年日本将琉球纳入日本的“内藩”,1879年才正式侵占琉球。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与日本曾就琉球问题多番谈判未果,直到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不仅对琉球失去发言权,还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1945年日本二战战败,《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规定日本必须放弃侵略所得土地,只能保留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随后美国对钓鱼岛及琉球实施“托管”,但1970年美日签定《美日旧金山和约》,私相授受,日本窃取琉球(今冲绳)及我钓鱼岛。至今,琉球群岛的主权未定,中国从未承认日本对其主权,而二战后也一直存在“琉球复国运动”。
3、背城一战:
(1)最后决战。《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六年夏”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北地王谌(chén)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2)引申指最后的斗争或努力。明陈继儒《读书镜》卷四:“古今文字之祸,其端有三:或君子以此攻击小人,而为背城一战之举。”《儿女英雄传》第26回:“一来他自己打定主意,定要趁今日这个机缘,背城一战,作成姑娘这段良缘。”茅盾《子夜》十八:“可是吉人的意见有点不同。他觉得此时我们一补进,就是前功尽弃;他主张背城一战!”参见“背城借一”。
附注:
(1)背城借一:在自己城下与敌人决一死战。也泛指最后拼死一搏。
A、背对城墙对敌决一死战。指与敌人作最后决斗。《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杜预注:“欲于城下,复借一战。”宋苏轼《景纯复以二篇仍次其韵》之二:“背城借一吾何敢,慎莫樽前替戾冈。”明徐复祚《投梭记·却说》:“整三军背城借一,再兴王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盖侵扰无已,势不得不铤而走险,背城借一。”
B、引申指作最后挣扎或斗争。韦君宜《牺牲者的自白》:“幸亏在万分危急之中,我的理智还不肯服输,它背城借一的坚决战斗。”
(2)背水一战:比喻决一死战,死里求生。背水,背靠江河,表示没有退路。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4、母亲:指的是祖国,即中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7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这首诗中,背水一战的意思是,背向水,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诗中的我指的是台湾,母亲指的是中国大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