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重视幼小衔接?

如题所述

01

看到一个很好玩的实验:

今年7月的《Science科学》杂志上刊登了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和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海岚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指出在大脑中存在一条介导“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

简单的说,这个胜利者效应是说:先前的胜利经历,会让之后的胜利变得更加容易。

其实在2011年胡海岚团队就在《科学》上面发表了一个关于有趣的“钻管测试”的论文。

在实验中,科研人员让两个小老鼠在狭小的玻璃管道两端进入,看谁能够推开对方。开始力气大的小老鼠总能赢。但科研人员开始刺激“输家”小老鼠,增强它脑中前额叶脑区的突触(大脑细胞之间连接、通讯的基本结构单元)强度。结果处于劣势的小鼠就像服用了“大力神丸”,有如神助地将优势小鼠逼出了玻璃管道,成功逆袭。

其中体现出的“胜利者效应”(The winner effect)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可以概括为:动物在战胜一些较弱的对手之后再与更强的竞争者较量时,胜算将会比直接面对强敌大得多。科学团队表示这种“胜利者效应”和大脑中,从中缝背侧丘脑投射到前额叶皮层神经的通路有关,当增加这一环路突触链接的强度,就能介导“胜利者效应”。也就是说,在胜利了6次之后,劣势小鼠的大脑发生了质变,他们的神经突触链接强度显著增加了,从而有效地帮助它们在失去科学家的外界刺激帮助下,仍然维持自己的优势地位。

02

简言之,实验告诉我们,过去成功的经历会通过改变动物的生理结构,从而引导其赢得下一次竞争。心理学中也有类似的“胜利者效应”。而小老鼠实验中展示的“成功的经历重塑大脑”以及“先前胜负经历影响后续比赛输赢的现象”,或许也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成为心理学中“胜利者效应”的生物学解释。

当然,实验室研究的结论,并不能完全套用在我们育儿身上的,但在我看来,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比如这几个月我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实验,发现这个原理反映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中,同样适用。家长通过轻推孩子提供一点点助力,就像科学家给小白鼠刺激一样,可以帮助原本落后的孩子实现逆袭——比如我家六六。

六六有个叫轩轩的好朋友,小男孩,妈妈从小培养着他玩拼图,所以他来我家做客时总会拉着六六比拼图谁拼的快,而六六第一次拼不过他之后就总也拼不过他,几次后就跟我说,“妈妈,我不喜欢玩拼图”。很多时候,孩子哪有那么多不喜欢,就是害怕面对失败,怕输。她就像那只相对弱的小白鼠,如果家长不干预,在拼图这个管道里,她或许会永远的弱下去。

于是,我买分级拼图给她,一级级的陪练,一点点消除她对拼图的恐惧。而我作为一个她眼中更强的小白鼠,她一次次的打败我,逐渐建立起信心。当然,我不会拿和她一样难度的故意输给她,我会拿168片的比她88片的,是真的会输,而她赢得很真实,也很开心。在赢了我很多次之后,她就不怕遇到轩轩了,而且两个人拿到同样难度的全新拼图比赛时,她也一样能赢。

家长在挫折时的适当轻推,协助孩子体验完成一件事情的快感和满足感之后,都会有助于孩子建立“我可以”的正向心里暗示,从而促使孩子具有独立完成该项事情的信心和能力。进而扩散到整体自信度和挑战完成新鲜事物能力的提升,也就体现出了“胜利者效应”。

当然,在拼图实验中,原本比她强的轩轩,可能强的并不是特别多,所以在我进行有效引导,对她进行“她可以”的心理暗示后,她赢了。我想说的是,在未来几十年,各种复杂的环境中,她绝对做不到每次都赢,人外有人,一定有些人她穷其一生也赢不了。但赢不了,我们就要放弃干预么?不会的!即使赢不了,我们也要通过引导让她知道,她自己有进步,有成长,努力了就比以前的自己强,持续感受到成长是可以带给孩子很多自信心的。

03

为什么我觉得孩子幼小衔接时,家长的引导非常重要。

不得不承认,国内的小学,是孩子不得不直面的第一个竞争的环境,因为有成绩的考核。我会尽量引导不让她和别人比,别人不是那个更强的小白鼠,更优秀的那个她自己才是。如果最初进入学校考试就不好,做题就不会,她会习惯性觉得自己不行,后期改变起来会比失败前建立信心更难。

如果六六本身是完全无所谓输赢的孩子,我会不干涉她,爱孩子的家长都会说,人生嘛,快乐就好。但她是拼图赢就会很开心,自己第一次突破88片时会带着骄傲和得意去叫我参观成果的孩子,所以,我希望她能够持续拥有在克服困难后感受快乐的心情。所以,在入学之初,我会尽量让她处于更容易取得好成绩的状态。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在进行幼小衔接的时候,我会尽量帮助她准备的好一些。因为我绝对不想六六进去小学时,就是最弱的那只小白鼠,这可能是所有妈妈都能理解的心情。

当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学习的好习惯养成,她又对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挑战更强大的自己充满信心后,家长就可以适当放手了。

04

理论上来讲,不管孩子的初始条件如何,都可以通过后天的手段帮助他们来跨越心理障碍,走向连续成功的良性循环。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经常感受到的是,改不了,做不到,不可能,毒鸡汤。

究其原因,很多是因为,期望值过高。

比如有些家长,只拿孩子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总觉得孩子怎么都不行,继而对孩子失去信心,在那种情绪传递下,孩子也很难跨越走向成功的障碍。

对于适当轻推孩子走出洼地,完成逆袭的细节,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1.是因材施教

比如六六小时候很少玩拼图,我带她树立信心时,用的就是最简单的,然后随着她掌握方法后,一点点增加难度,整个过程是很适应她自身水平的;再比如带她玩扑克游戏学加法,最初也是挑出结果在十以内的小数字玩,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到结果二十以内的

所以,引导的第一点,应当根据孩子自身的特质和兴趣点,帮助她在能力范围内感受成功的小喜悦。

2.是积极心态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急躁情绪是一定要克服的。当孩子进步没那么快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到享受进步的过程。

在轻推孩子做好一件事情之后,放大这种喜悦感,让孩子充分感知到“小成功”带来的自信心和兴趣度提升,这点很重要。

总而言之,孩子在各种尝试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一些教育观念是任其自己寻找规律,克服困难,在挫折中摸爬成长。而“胜利者效应”告诉我们,适当地轻推孩子走出洼地,一时落后的孩子也能逆袭。

作者介绍:六妈罗罗,从公务员到半职妈妈,较真型科学育儿派母亲。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在读,专注婴幼儿科学喂养及儿童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29
一是因为家中不懂教育而且焦虑,盲目攀比;二是幼教整体都是高考差生水平有限,乱设课程;三是因为教育机构要赚钱,重视幼小衔接,都是教育机构宣传的。
幼小衔接,提前学习了一年级课程,导致孩子在迈入人生真正的学业生涯的第一步的时候,就是复读生心态。这些东西提前学一遍,第二遍再学的时候,心态和习惯一定会受影响,孩子会发现,上课不用专心听课也能学会老师讲的内容。初期会有优势,后期会迅速失掉优势,同时失掉的,还有正确的学习习惯。这就跟高考复读生一模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高考复读生只需要面对一年窘态即可,而你家的孩子,学业才刚刚开始。
另外一个问题,是小学知识内容和初中基本上是个断层。小学能带入初中的,基本上只有你的学习心态、学习习惯、学习注意力集中度等等至关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恰恰是决定孩子成绩、让孩子能初中和高中继续发力的关键因素。
中国教育,离不开中国特色。教育关注点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这才是最终决战,而且是一决胜负。其他的,都要以这个为目标。但是,别说到高中了,到初中家长就玩不转了,你孩子学习的知识点你就已经不会了,你就只能负责做饭和给钱了。你负责不了终端,却恰恰喜欢在开端横插一脚。
小学、初中、高中,是有计划的。小学主要负责养成健全的心理,还有基础的学习习惯,成绩能保持在中游和偏上一点即可,拿出四成精力学习,剩下的就是让孩子好好玩。初中就是养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三观,要拿出六成精力学习,也要兼顾心理和玩耍爱好。高中就得一步步陆续的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了,直至全力以赴。只有心理健全、学习习惯和态度端正的,才能在高中使得上劲、能持续发力。
小学就各种报班各种催熟的,到了高中,很多早已学疲沓了。你报那么多班,是想让你孩子走艺体生路线吗?
所以,如何看待幼小衔接,你得先问问自己,你的目的目标是什么。怎么样能实现你的目标。你现在做的有何帮助,有何害处。自己有个认知和规划,才能有的放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