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语文者得高考,语文又怎么得?

如题所述

得思维者得语文!

01

最近,一则从教育部发出的通知扰动了众多家长的心——高考的玩法要变了。简单说,有下面几个变化:

第一,高考不再分文理科;

第二,数学命题要大幅度降低难度;

第三,提高语文考试难度;

第四,外语可以多次参考;

第五,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02

人们发现,在新玩法下,原来的高考攻略玩不转了。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在于数理化的重要性下降,而语文的重要性上升。

主要体现在:

高考改革后,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里,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可以容错;数学的命题中将大幅度降低难度,区分度也会较大下降;只有语文的广度、深度有所提升,最容易拉开差距。

风水轮流转,高考由“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变成了“学好语文走遍天下都不怕”。

因此,人们惊呼:得语文者得高考!

03

那么,语文又要怎么得呢?

有人说,得阅读者得语文。

这有道理,却流于表面,没有触及根本。

我们知道,语文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阅读是其中的一种能力。高考的语文考试,确实加大了阅读理解的考核,但这种考核只能反映语文学习的结果,不能指导我们抓住语文学习的根本。

因此,所谓得阅读者得语文,只是一句空话,没有指导实践的意义。

04

要得语文,首先要搞清楚,语文的根本是什么?

语文,可以说是最难学,也是最容易学的一门课。

说它容易学,主要指日常使用方面。只要是中国人,都会说中国话,中国话就是语文,我们每天都在用,很容易吧?哪怕没上过学的人,也在用语文。

说它难学,主要指思维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都是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记录、表达的,如何透过文字看文章背后的意,绕过表象抓根本,这是一门高深的功夫,不容易掌握。

用“听说读写”来给语文分类,容易陷于分割决裂,会让学生抓不住头脑。如果换成“知识和运用”,就可以比较准确的描述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知识,包含文学知识及思维方法,比如记住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古文,学会通过上下文去准确把握某句话的真实含义等。运用,就是用这些所学的文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比如对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对时政的分析(作文)等等。

在知识和运用之中,我们要看到:语文的根本,是思维,而不是记诵文学知识、堆积辞藻。要得语文者,必抓思维。

05

思维,居然是语文学习的核心?

是的。

高考的改革,有一条主线,这就是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本次改革,是希望通过语文来拉开考生的差距,把综合能力较强的考生选拔出来。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一下,教育部门会怎么做?

提高死记硬背的权重?想必大家都会认为不可能;提高客观题的权重?有可能,但不能保证能把卓越的人选拔出。况且,标准答案式的考核束缚了考生的思维,这早已被人们诟病;看来,只有提高主观题的比重一条路了。

主观题的考核,考的就是思维。

06

思维,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逻辑思维,也可以称之为正向思维;第二种是多角度思维,也可以称之为多向思维;第三种是逆向思维,也可以称之为反向思维。任何一个人的思维体系,都由这三种思维组成。

当然,世上还有一种人,思维是跳线的,很难给他们的思维归类,我们只能用“蛇精病”三个字去概括。

逻辑思维很简单,一条筋下去,把问题想透,就可以体会其中的思维之美;多角度思维需要有大胸怀、大格局,能看到其他不同角度的利益和观点;逆向思维需要有勇气,有智慧,能看到隐微难见的根本。

这三种思维,在语文考试中都会用到。一般来说,能把第一种思维掌握得炉火纯青的,就可以在高考中胜出。若能运用第二种或第三种思维来写作或答主观题,将会获得卓越的评价,可以帮助考生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07

不仅如此,只有跳出语文才能学语文。

那些认为数理化不重要的人,大概是没有抓住语文的核心是思维这个根本,因而就现象说现象,犹如盲人摸象。得语文,并非背些古诗词,搞懂晦涩的古文,看几本小说就可以做到的,需要训练思维。

通过语文学思维,有天然障碍。这就是思维都藏在文字的背后,要抓住它很不容易,需要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因此,通过单纯的学语文来训练思维,很低效,也很笨拙。通过数学、物理、化学来学思维,不会被文字迷惑,就会很快速,也很准确。

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功夫还要在诗外,先把数理化学好吧。

08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这句话不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得语文者得高考,得思维者得语文。

可是,思维从哪来?从数理化中来,从英语中来,从运动中来,从生物、历史、地理中来,从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来。因此,“得语文者得高考,得思维者得语文”这句话,也是片面的。更全面的说法应该是:用心生活者得语文。

什么是用心生活?就是多琢磨呀。这不就是“致良知”,从事物中找自然规律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