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中的宋体是出自宋朝吗,它和明体和仿宋体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众所周知,宋体字是用于正规出版的书籍、杂志和报刊印刷文章正文时,所用的规范字体。不过有些朋友也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在我们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杰出的书法家层出不穷,而且各种字体流派也是百家争鸣,既然我们国家的书法文化这样多彩和普及,为何会让宋体字独占鳌头,成为出版界的规范字体呢?今天,我们就来从头说起。


有人认为,是大奸臣秦桧发明了宋体字。在宋徽宗当政时期,秦桧的官职是御史台左司谏,主要负责整理各地往来御史台的公文,相当于秘书长的工作。别看秦桧命中注定是个陷害忠良,令人唾弃的乱臣贼子,但他的学识和书法造诣却是令人称道的。在日复一日的公文整理当中,秦桧发现各地往来的公文,不仅字体不一致,甚至在书写上也极为随意混乱。那时候宋徽宗已经创造出了名满天下的瘦金体书法,为了讨得圣上的欢心,秦桧就以瘦金体为蓝本,结合一些名家的特点,创造出了一种书写工整清晰,特别适合公文撰写的字体:秦体,宋徽宗看到以后非常欣赏,并颁布诏书,责令以后各地往来的公文都以秦体作为书写的规范形式。于是,很多人就认为产生于宋代的秦体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宋体字。


由于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和普及,宋代的印刷技术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再加上宋朝朝廷推行“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使读书的在民间也日益风靡,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这都推动了印刷行业的飞速发展。宋初书籍的印刷权限还仅限于官府,到后期由于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大,政府开放了私人印刷的资质,令大量的印刷书籍涌向了社会。


宋代印制的书籍除了注重内容质量外,对字体也是很重视的,只不过那时候大家都追捧唐代的著名书法家,特别是欧阳询、柳公权和颜真卿的字体,广受青睐。有些私人印书局,不仅仅出版流行最广泛的楷书版,还会出版行书版、金文版来吸引顾客。而不同的地区,也对不同的书法家有各自的偏好,比如说江浙就多用欧阳询的楷书,四川一带就更偏爱颜真卿的字体,而福建地区则是柳公权一家独大的局面。虽说制版的工匠在刻字的时候,未必能够完全体现出各大书法家的神韵和风采,但当时并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印刷字体需要大家去遵循,更别说创立独立的宋体字了。


及至到了明代,大兴文教,特别是对文教典籍和科举考试用书的大量需求,更是让印刷业的发展如日中天。起初大家还是沿袭宋制,模仿宋版书的不同字体来进行排版印刷。但政府发现这样没有统一管理的方式,弊病很多,特别是前朝书籍上的很多错误得不到更改,会一脉相承地沿袭。为了不误导读者,政府后来统一对印刷字体进行规范,各地均以欧阳询和柳公权的楷书字体为刻板蓝本。


古时印刷的刻板多为木制,因刻制“横”时,多顺应木料的纹理,相对容易,笔画也足够清晰,而在刻制“竖”时,则需要用力加粗才能克服木料纹理,使字迹更为清晰有力,再加之刻板的工人毕竟不是书法大师,刻刀也不会有毛笔的随性柔软。所以大部分刻制出来的字体都会有一定的走形。随后,又因为需要节省版面等诸多因素,又刻意对字体的长度和宽度进行了调整和官方的规范,使字体更加方正规矩,也就让印刷的字体越来越成为了横细竖粗,规矩有型的“工匠体”,也就是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非常整齐划一,工整有序的“宋体字”。

而对“宋体字”最终的命名是在清代,康熙皇帝为《文献通考》作序时写道:“此后刻书,凡方体称宋体字,楷书均称软字”。既然皇帝下了命令,谁还敢不照办?从此后这种用于书籍印刷的规范字体,便被称为“宋体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而这种字体明代时传入了日本,所以在日本又将这种字体称为“明体字”。


1916年,钱塘人丁辅之、丁善之两兄弟,在宋体字的基础上,结合欧体楷书的特点,创造出了横竖均衡的“仿宋体”。仿宋体字型挺拔俊秀、结构严谨、刚柔相济、韵味悠长,提锋转捺间又特别适合钢笔的书写。这种字体一问世,便受到当时各界青年才俊的喜爱。民国初期正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大量引进中国的时期,很多有志青年都投身于机械、建筑、铁路、桥梁等专业技术的学习当中,这其中大量的设计图纸的中文标注,都是使用的仿宋体。长此以往,在所有工程设计图纸上的中文注释应书写仿宋体,就成为了国家标准。到了现代,仿宋体字更是广泛应用到广告宣传、书刊杂志,并成为了电脑中使用最广泛的中文字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