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诗句

如题所述

〖满江红·抒怀〗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填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秋,岳飞第一次北征大获全胜。八月下旬,宋廷升岳飞为靖远军节度使。当旌节发到鄂州[今武昌]时,全军将士欢欣鼓舞。一天雨歇云散,江山明媚,岳飞凭栏远眺感慨万千,欣然吟咏了这首词。词题“满江红”,祠牌名,双调,93字,仄韵。载《汤阴精忠庙志》及许多的诗词选本中均有收录。第一行首句“怒发冲冠”,喻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了帽子。第三句“潇潇”,指骤急的雨声。第二行中句“仰天长啸”,指仰头对着天空大声呼啸,“啸”,感情激越、高昂时发出的呼声。第三行前句“三十功名”,典出孔子“三十而立”句,谓人到三十来岁就该建功立业。“尘与土”,指把个人的功名视若微尘。后句“八千里云和月”,形容征战路程遥远、披星戴月。第四行首句“等闲”,随便、轻易,等闲视之,“莫等闲”,言不要轻易地让青春虚度。第五行首句“靖康耻”,指宋钦宗二年[1127年]京师汴梁和中原沦陷,徽宗、钦宗二帝被掳的奇耻大辱。二句“犹”,即还,未,没有。“雪”,洗刷。六行第二句“贺兰山”,山名,在今宁夏区西北部,此处泛指金人占据区。第三、四句“胡虏”、“匈奴”,均指金朝侵略者,两句表现了岳飞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第七行前句“从头”,谓从新,在此作全部。第二句“收拾”,谓收复,光复。“旧山河”,原来的祖国疆土,此指金人所占领的区域。“朝天阙”,谓朝见皇帝,“天阙”,指皇帝的宫殿。)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啥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岳飞填

〖临江仙〗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
倚阑低唤小红声。
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
坐待不来来又去,一方明月中庭。
粉墙东畔小桥横。
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
——岳飞填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填

〖七绝·过张溪赠张完〗
无心买酒谒青春,对镜空嗟白发新。
花下少年应笑我,垂垂蠃马访高人。
——岳飞题
(此诗录自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常州府志·卷三十二》,后附有张完答诗曰:“相别相逢不记春,眼前非旧亦非新。声求色相皆邪妄,莫认无疑是惜人。”诗后有“今勒石尚存”五字。诗题“张溪”,地名,“在宜兴县西七十里,源出章山,北入荆溪”(《毗陵志·卷十五》),疑为作者“章”同音“张”之笔误。“张完”,人名。岳飞在常州[古称毗陵]截击金军,前后四战,连打手仗。班师回宜兴路过张溪,岳飞拜访了高士张完,并题赠本诗。首句“无心”,谓初本无意,事出自然。“谒”,言禀告,陈说。“青春”,此处作青少年时代解。二句“嗟”,即感叹。末句“垂垂”,谓下垂貌;或作渐渐解。“蠃”,指瘦弱,疲病。“高人”,言超世脱俗的人,多指隐士,此处是指张完。)

〖七绝·驻兵新淦题伏魔寺壁〗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09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第2个回答  2010-11-09
《满江红》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xiē)。抬望眼,仰天长啸(xiào),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jìng)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lǔ)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què)!
第3个回答  2010-11-10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蹄满郊畿,风尘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