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应用了哪些语言技巧?

荷塘月色是我们学生时代必须学习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中有哪些写作技巧呢?

创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本文中,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多是以影写月,本篇“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斑驳,给人一种摇摆起伏的动感。(2)借助修辞,使形象更为传神作者在文中最显著的写作特色就是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明喻、暗喻、拟人、通感、象征等,使事物形象由静转为动,由无生命转为有生命,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读之犹如亲见亲历。(3)巧用对比,使情感更为强烈作者在文中一共用了三层对比,分别是将白天与夜晚进行对比,将“不宁静”和“不自由”的心境与荷塘月色优美的意境进行对比,将旧时采莲的趣事和“无福消受”的现实进行对比。(4)烘托手法,渲染氛围烘托是中国传统艺术常用的手法。它能突出作家所要强调的事物,渲染作品的必要气氛,人们惯用“烘去托月”来说明这一艺术手法。朱自清先生对烘托的法则运用自如,妙笔生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3
《荷塘月色》是一部很经典的作品,其中运用了很多的写作技巧,其中最突出的应该就是情景交融了吧,情融于景,景融于情。
第2个回答  2019-07-03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第3个回答  2019-07-03
情景交融的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第4个回答  2019-07-03
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