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治疗痛经的验方有哪些?

名老中医治疗痛经的验方有哪些?

  一、[通治方]

蔡小荪:痛经多数是经血排出困难,瘀滞疼痛,治法以通为主。当归9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香附9克 元胡9克 丹参9克 红花4.5克 白芍9克水煎服。服药时间应在行经前三天即开始服用,特别是膜样痛经、及内膜异位症等,否则效果不显。

二、[辨证方]

1、寒 证

韩百灵:温肾扶阳汤,治胞中虚寒型痛经,妇女经期小腹隐痛,喜温喜按,经色清稀,腰酸腿软,四肢不温,尿频,白带下注,面色淡白,舌质淡润,脉象沉缓无力。人参9克 山药9克 熟地9克 山萸肉6克 吴茱萸6克 菟丝子9克 肉桂6克 附子6克 补骨脂9克 白术9克《百灵妇科》

颜德馨:治疗之法,以通为主,多用温经逐寒,祛瘀止痛,王清任之少腹逐瘀汤独擅胜场,每于经前投此,多应手而效。曾以治痛经达十余年缠绵不愈者,或痛甚则厥,或剧痛需以度冷丁方得小安等顽固病例,亦有殊效。

小茴香7粒(炒) 干姜0.6克(炒) 元胡3克 没药6克(炒) 当归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 蒲黄9克(生) 灵脂6克(炒)水煎服。每次月经来潮前连服5~7剂,一般连续治疗3个月即获痊愈。

陈泽霖:临床所见以寒凝血瘀为多见,治宜温通为主。我曾以下方为主加减治愈了不少痛经病人。肉桂3~9克 小茴香6克 制香附9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赤白芍各15克 青陈皮各9克 阿胶9克 艾叶9克 益母草30克 乳没各4.5克。

2、热 证

傅山: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方用宣郁通经汤。白芍15克(酒炒) 当归15克(酒洗) 丹皮15克 山栀子9克(炒) 白芥子6克(炒研) 柴胡3克 香附3克(酒炒) 川郁金3克(醋炒) 黄芩3克(酒炒) 生甘草3克水煎,连服4剂,下月断不先腹疼而后行经矣。此方补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速。

傅山: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方用宣郁通经汤。白芍15克(酒炒) 当归15克(酒洗) 丹皮15克 山栀子9克(炒) 白芥子6克(炒研) 柴胡3克 香附3克(酒炒) 川郁金3克(醋炒) 黄芩3克(酒炒) 生甘草3克水煎,连服4剂,下月断不先腹疼而后行经矣。此方补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速。

3、虚 证

卓雨农:肾虚肝郁的,经来色淡而少,经后腹痛腰酸,肢软无力,益肾调经汤主之。

杜仲 续断 熟地各9克 当归6克 白芍(炒)9克 益母草12克 焦艾 巴戟 乌药各9克水煎服。

朱承汉:经行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舒适,经水色淡质清,面色苍白,精神萎弱。炒党参12克 炒白术9克 全当归9克 东白芍9克 炒川芎4.5克 炙甘草4.5克 大熟地12克 茺蔚子9克 制香附9克

4、实 证

刘赤选:妇女月经将来一两小时,因子宫后屈,瘀滞经血,阻其排出,以致小腹发生疼痛,必候经水排出一两天内,才能逐渐缓解,宜用失笑散合逍遥散,在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服,每天服1剂,连服3~6剂可经通痛除,照法再服3~6月,可以根治。蒲黄6克 五灵脂12克 当归9克 白芍12克 柴胡9克 茯苓12克 白术12克 炙甘草4.5克。

卓雨农:瘀血阻滞的,经来腹痛如刺,量少色紫有块,排出则痛减,加味失笑散主之。蒲黄 五灵脂各6克 延胡 丹皮各9克 桃仁6克 香附9克 台乌6克,水煎服。疼痛引及少腹两侧痛剧者,加姜黄6克、乳香6克;大便燥结,加大黄6克。

冉小峰:乳胀散,治月经前乳房胀满。当归9克 红花9克 白术6克 王不留行9克 橘叶9克 陈皮3克,上6味,研为粗末,以水200毫升,浸泡30分钟,煮沸15分钟,滤过;残渣再加水150毫升,煮沸10分钟,滤过,合并两次滤出液备用。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李维芳:痛经一号方系青岛已故名老中医傅乃杰所传,余用于临床20余年,收效甚为满意。丹参30克 乌药10克枳壳10克 香附12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月经前服。有热者,方中丹参改为丹皮10克。

三、[食疗方]

陈修园:猪肚胡椒汤,治妇人经寒,往来时有痛。猪肚1个,洗净,入胡椒24克,装入肚内,炖烂食。(寒证)

朱承汉:治疗痛经简便方。(寒证)

鲜姜 红糖各15克 焦山楂12克水煎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3
痛经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药店常销售的治疗痛经的中成药有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颗粒(丸)、元胡止痛颗粒(丸、胶囊、片、口服液)、艾附暖宫丸和八珍益母丸等。

痛经宝颗粒

为理血剂,具有温经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主治寒凝气滞血瘀,妇女痛经,小腹冷痛,月经不调,经色黯淡。

组成:红花,当归,肉桂,三棱,莪术,丹参,五灵脂,木香,延胡索(醋制)

方解:肉桂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为主药。辅以三棱、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红花辛温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佐以当归、丹参活血化瘀,养血调经;五灵脂性温,行血祛瘀,通经止痛;延胡索性温,行气活血而止心腹痛;木香性温,行气调中而止痛。

提醒: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药品特色:成份中补血活血与行气止痛药合用,用于血瘀气滞之痛经。

临床应用:用于痛经量少色暗,有血块。

联合用药:

畏寒肢冷痛经者:痛经宝颗粒+姜汤(送服) 。

腹痛剧烈者:痛经宝颗粒+妇科万应膏(贴敷于关元、气海、肾俞等穴位)。

少腹逐瘀颗粒(丸)

为理血剂,具有温经活血,散寒止痛之功效。

用于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经后期、痛经,产后腹痛,症见行经后错、行经小腹冷痛、经血紫暗、有血块、产后小腹疼痛喜热、拒按。

组成:当归、蒲黄、五灵脂(醋制)、赤芍、小茴香(盐制)、延胡索(醋制)、没药(炒)、川芎、肉桂、炮姜。

方解: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调经;小茴香、干姜、官肉桂温经散寒;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祛瘀定痛。

提醒:孕妇忌服。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过少,或经期错后,或阴道不规则出血者应去医院就诊。

药品特色:活血调经药与温经散寒、祛瘀定痛药合用,活血温经作用强些。

临床应用:用于血瘀有寒引起的痛经、腰痛等症。

联合用药:

痛经剧烈者:少腹逐瘀丸+布洛芬缓释胶囊(片、颗粒)或对乙酰氨基酚片(缓释片)。

元胡止痛颗粒(丸、胶囊、片、口服液)

为理血剂,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经腹痛,胃痛,胁痛,头痛。

组成:成分为白芷、延胡索

方解: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君药。白芷祛风散寒,燥湿理气止痛为臣药。

提醒:本品不宜用于虚证痛经。

药品特色:配伍简洁,两种成份燥湿理气,活血止痛。

临床应用:气滞血瘀之痛症,如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等。

联合用药:元胡止痛颗粒(丸、胶囊、片、口服液)+布洛芬缓释片。

注:本品行气活血,联合用药时不宜与补气药如补中益气丸等同服。

治疗虚证痛经的中成药。

痛经的虚证包括气血虚弱和肝肾亏虚,治疗以滋补濡养为主。常用中成药有艾附暖宫丸和八珍益母丸等。

艾附暖宫丸

为温里剂,具有理气补血,暖宫调经之功效。用于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组成:艾叶(炭)、香附(醋炙)、吴茱萸(制)、肉桂、当归、川芎、白芍(酒炒)、地黄、黄芪(蜜炙)、续断。

方解:艾叶、香附暖宫温经散寒为主药;吴茱萸、肉桂温经散寒通脉为辅药;当归、川芎、白芍皆入肝经,能活血祛瘀,养血调经,黄芪、地黄益气滋阴养血,续断活血通经共为佐药。

提醒:孕妇禁用。感冒时不宜服用。经行有块伴腹痛拒按或胸胁胀痛者不宜选用。

药品特色:成份中含有四物汤,补血为主。加上温经散寒与理气药,对于寒凝气滞的痛经和寒湿闭经等有一定疗效。

临床应用:不孕症伴有腹凉、痛经、月经不调等症。

联合用药:艾附暖宫丸+阿胶补血口服液。

注:联合用药时不宜与苦寒清热药,如感冒清热颗粒等同用。

八珍益母丸

为气血双补剂,具有补气血,调月经之功效。用于妇女气血两虚,体弱无力,月经不调。

组成:益母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酒炒)、川芎、熟地黄。

方解:方用四物和四君子加益母草而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四物”活血调经,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四君子”益气健脾;两方合用,则气血有调和之益,再合益母草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功。

提醒: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青春期少女及更年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药品特色:四君子汤加四物汤也就是八珍汤,气血双补加上益母草活血化瘀,对于气血两亏所致的痛经、闭经、月经错后等症有一定疗效。

临床应用: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发热、贫血等证属于气血两虚者。

联合用药:

若兼畏寒肢冷、小腹冷痛者:八珍益母丸+艾附暖宫丸。

五种中成药临床适用及区别

经行小腹冷痛喜温,血块下后痛减者,可以选用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颗粒(丸)以温经化瘀止痛。元胡止痛颗粒(丸、胶囊、片、口服液)以止痛为主,一般在痛经严重时临时服用。

经行小腹冷痛,喜温喜按、腰膝疼痛者选艾附暖宫丸。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或空痛、喜揉喜按、头晕乏力经量少者选择八珍益母丸。
第2个回答  2020-11-12
当归止痛汤

【功能主治】功能行血理气,缓急止痛,主治原发性痛经。

【处方组成】当归30克,元胡20克,川芎20克,白芍20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五天服至经净。

【辨证加减】

气滞血瘀者:加香附,乌药、五灵脂、桃仁。

寒凝血瘀者:加吴茱萸、桂枝、五灵指桃仁。

血瘀夹热者:加生地、丹皮。

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党参,生熟地。

肾虚者:加熟地,杜仲,肉苁蓉,巴戟天。

颈痛者:加白芷全虫。
新闻更多频道
治疗痛经地名老中医验方
本草经典文摘2018-08-06 06:34
关注
痛经是一种月经前后及行经期出现的周期性小腹坠痛的疾病。
中医称本病为“痛经”“经行腹痛”。
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
1 气滞血瘀;每于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则痛减,拌胸闷、乳房胀痛,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
2 寒湿凝滞;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痛减,经量少,经色黯红有瘀块,或便溏,舌紫黯,苔白腻,脉沉紧。
3 阳虚内寒;经前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经量少,经色黯淡,畏寒肢冷,拌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舌白润,脉沉。
4 湿热下注;经期经前小腹胀痛拒按,拌有灼热感,经色红,质稠有块,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 气血虚弱;经后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喜揉按、经血量少,色淡质稀,或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
下面就介绍一首治疗痛经地名老中医验方
黑豆100克,大枣50克。
将黑豆、大枣加水适量,煮成糊状,加红糖20克调服,为1剂量。
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服用,日1剂,连服10剂为1疗程。
不要小看了这个方子
黑豆;具有活血利水,祛风解毒,健脾益肾地功效。主要治疗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浮肿,肾虚腰痛,遗尿、风痹筋挛,产后风痉,口噤。
大枣;补脾胃,益气血,安心神,调营卫,和药性。主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妇人脏躁,营卫不和。
红糖;补脾缓肝,活血散瘀。主治产后恶露不行,口干呕哕,虚羸寒热。
三药相伍可起到活血散瘀、补脾益肾、祛湿利水地功效。
乳房胀痛者:加王不留行,麦芽
第3个回答  2020-06-22
当归止痛汤
【功能主治】功能行血理气,缓急止痛,主治原发性痛经。
【处方组成】当归30克,元胡20克,川芎20克,白芍20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五天服至经净。
【辨证加减】
气滞血瘀者:加香附,乌药、五灵脂、桃仁。
寒凝血瘀者:加吴茱萸、桂枝、五灵指桃仁。
血瘀夹热者:加生地、丹皮。
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党参,生熟地。
肾虚者:加熟地,杜仲,肉苁蓉,巴戟天。
颈痛者:加白芷全虫。
乳房胀痛者:加王不留行,麦芽。
第4个回答  2021-08-04
韩百灵:温肾扶阳汤,治胞中虚寒型痛经,妇女经期小腹隐痛,喜温喜按,经色清稀,腰酸腿软,四肢不温,尿频,白带下注,面色淡白,舌质淡润,脉象沉缓无力。人参9克 山药9克 熟地9克 山萸肉6克 吴茱萸6克 菟丝子9克 肉桂6克 附子6克 补骨脂9克 白术9克《百灵妇科》
颜德馨:治疗之法,以通为主,多用温经逐寒,祛瘀止痛,王清任之少腹逐瘀汤独擅胜场,每于经前投此,多应手而效。曾以治痛经达十余年缠绵不愈者,或痛甚则厥,或剧痛需以度冷丁方得小安等顽固病例,亦有殊效。
小茴香7粒(炒) 干姜0.6克(炒) 元胡3克 没药6克(炒) 当归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 蒲黄9克(生) 灵脂6克(炒)水煎服。每次月经来潮前连服5~7剂,一般连续治疗3个月即获痊愈。
陈泽霖:临床所见以寒凝血瘀为多见,治宜温通为主。我曾以下方为主加减治愈了不少痛经病人。肉桂3~9克 小茴香6克 制香附9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赤白芍各15克 青陈皮各9克 阿胶9克 艾叶9克 益母草30克 乳没各4.5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