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里有可以了解关于佛学知识的呢,比如寺院的设置,浅显的就行,谢谢了

如题所述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08
检举 隐藏 随着佛教日益中国化,建筑也渐渐走向中国化。从原来印度以塔为中心的布局向以殿堂为中心的布局演变,一是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因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结构,常常以殿堂为中心,配以层层院落,殿堂对于家族而言,是侍奉祖宗排位的地方,对于国家而言,是帝王议论国家大事、举行大典的地方,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灵和历代帝王牌位(类似于祖宗排位)的地方,殿堂传统建筑群中的位置是崇高的、神圣的、威严的,因此中国人在传播佛教的过程中,把这种结构也赋予在寺院当中,把寺院中供奉佛像、礼佛、诵经的地方置放在殿堂中。二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一些王公、贵族、富商、甚至皇帝,出于对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为寺”,这些宅第都以大殿为主体建筑,改成寺院后,对佛教寺院建筑布局和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中国汉地佛寺的建筑布局,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上采取了中国古代官署和传统院落的形式,以坐北向南为中轴线,把山门和各主要殿堂分布在中轴线上,其余建筑物依据中轴线的左右对称布局。现在见到的寺院大多数是这样的布局,当然,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我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的寺院也有,如创建于唐代的四川成都市新都区的宝光寺,是这种印度式结构表现比较明显的代表性建筑,在全国众多的寺院中殊为少见。
依据以上知识,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一般寺院的常规结构,不须导游解说,我们自行游览寺院时,通常可以这样来判断寺院的建筑布局:
1、山门——寺院的大门,古时称寺庙为丛林,通俗地理解,意即前来修行的人们如同树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和接受佛陀的教诲,同时“天下名山僧道尽占之”,寺院常常在山林峻岭中,“深山藏古寺”,故寺院的大门常常称之为“山门”。又一说法是,山门是“三门”的谐音,因寺院一般有三道门,象征佛教“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山门内,两侧龛中各有一尊执金刚杵护持佛法的天神,名叫金刚力士。
2、天王殿——护法神,类似于现在企业的接待大厅,其中包含了安全保卫和前台接待,那么掌管四大洲的护法国王——四大金刚分布左右,而中间则由憨态可掬的弥勒佛笑脸相迎,弥勒佛身后,通常设龛供奉护法韦驮像。因此,天王殿也有人称其为“弥勒殿”。如果寺院比较小,山门往往会和天王殿合二为一。
3、神道+钟鼓楼——神道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对于寺院而言,通俗地理解就是从山门到大雄宝殿的通道;左右通常会设立钟鼓楼,所谓“晨钟暮鼓”即如此,是佛教寺院作为实施佛教礼仪的重要法器,有着专门的仪规。早晨,钟声继以鼓点;迟暮,鼓点继以钟声。“钟敲鹤起,鼓击龙飞”;“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使得钟鼓不仅成为类似于“企业上下班的铃声”,还在钟鼓声中注入了深沉的佛教教义,其作用是寺院以外的钟鼓所远远逊色的。
4、大雄殿——或称大殿,即寺院的正殿,所谓“大雄”,是佛的德号,意即“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而“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人们有了烦恼,要到这里请求高僧们指点迷津,这就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由来。大雄宝殿一般侍奉两种佛像:一种为“一佛二弟子”,中为释迦牟尼说法坐像,左右分别为迦叶、阿难尊者侍立像;或单纯的释迦牟尼佛像;一种为三世佛,按时间序列分有“纵三世佛”,即左为过去的迦叶佛或燃灯古佛、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右为未来的弥勒佛;按空间序列分为“横三世佛”,左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中为婆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大雄宝殿左右两侧多塑十八罗汉,也有塑五百罗汉的,甚至还见过二十四诸天的雕像,忘了在哪家南方的寺院了(如果没记错,应该是温州的头陀寺)。
大雄宝殿的背后佛龛,设奉的佛像就比较种类繁多,通常比较相通的有三种,一为阿弥陀佛,他左手下垂,接引众生,右手当胸,掌托莲台;或以阿弥陀佛为中心的“弥陀三圣”(也成为西方三圣),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因为释迦摩尼曾重点推介过西方极乐世界是修行人的好去处,若此组佛像另设殿堂,通常会设在大雄宝殿的后面,则叫弥陀殿)。其二通常塑观音菩萨,或单人像或两边塑有善财童子和龙女(若另设殿堂则叫观音殿);其三塑“三大士”,中为骑吼狮的观音菩萨、左为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右为骑白象的普贤菩萨(若另设殿堂则叫三大士殿)。
5、说法堂或藏经楼(亦为“藏经阁”,一看到这名词估计阁下一定两眼放光,因为少林寺的藏经阁似乎藏了不少武功秘籍,包括易筋经,呵呵)——这些建筑物通常都是堂楼结合,既有供奉、祭拜、说法教化的功能,也有收藏的功能,不过实际上藏经阁往往珍藏着佛教经、律、论三藏典籍及其它法宝、法器,除了特许“阅藏”(专心专一闭关学习的僧人,少则数日,多则数十年)者外,一般僧人、俗人是不得随意上去的。
6、附属建筑——其余的建筑一般会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建筑,仿宫殿廊院式布局,对称排列若干个较小的院落,如菩提院、般若院、塔院、方丈院、法堂、祖师殿、罗汉殿等,现在常见的是在回廊中基本设置有五个部分的建筑物,即所谓“五大堂口”:禅堂、客堂(接待处)、库房、斋堂(厨房)、衣钵寮。
第2个回答  2010-11-08
寺院的图书室或者是流通处都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