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竹的诗句

有关竹的诗句,墨竹图题诗是谁写的?

竹:

咏 竹
宋·文同
(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
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
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
摘自《132名中国国画家》

春江晓景
宋·惠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王元之
数里春畦独自寻。迸犀抽锦乱森森。
田文死去宾朋散。抛掷三个玳瑁簪。
摘自《咏物诗选》

谢刘仲行惠笋
宋·朱子
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参差。
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摘自《咏物诗选》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摘自《咏物诗选》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唐·韦式
竹,临池,似玉。
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

从韦续处觅绵竹
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寄题江外草堂
唐·杜甫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衡阳道中二绝
宋·范成大
黑羖钻篱破,花猪突户开。
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宋·范成大
临分满意说离愁,草草无言只泪流。
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襄西果园四十亩
唐·杜甫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远游长儿子,儿地别林庐。

堂成
唐·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食笋诗
唐·白居易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把,把来早市鬻。

竹里
清·蒲松龄
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
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摘自《聊斋诗集》

咏竹
清·吴昌硕
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
寄罢筼筜当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长竹
唐·陈陶
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咏竹著
明·陈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
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摘自《健康报》1989.7.1

咏竹
宋·黄庭坚
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
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咏 竹
宋·文同
(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
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
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
摘自《132名中国国画家》

春江晓景
宋·惠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王元之
数里春畦独自寻。迸犀抽锦乱森森。
田文死去宾朋散。抛掷三个玳瑁簪。
摘自《咏物诗选》

谢刘仲行惠笋
宋·朱子
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参差。
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摘自《咏物诗选》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摘自《咏物诗选》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唐·韦式
竹,临池,似玉。
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

从韦续处觅绵竹
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寄题江外草堂
唐·杜甫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衡阳道中二绝
宋·范成大
黑羖钻篱破,花猪突户开。
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宋·范成大
临分满意说离愁,草草无言只泪流。
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襄西果园四十亩
唐·杜甫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远游长儿子,儿地别林庐。

堂成
唐·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食笋诗
唐·白居易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把,把来早市鬻。

竹里
清·蒲松龄
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
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摘自《聊斋诗集》

咏竹
清·吴昌硕
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
寄罢筼筜当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长竹
唐·陈陶
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咏竹著
明·陈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
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效李艾山前辈体
(清)郑板桥
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清)郑板桥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13

轻阁雅室逸芬芬,绿透裱纸力轻渗。
枝孤何惧风雨来,晨宵相伴得竹魂。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唐.杜甫《咏春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清·洪升: 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度琼枝。
清·魏源: 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唐·杜甫: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毁节。
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总虚心
唐.李贺: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翠竹千竿锦苑幽,奇传每醉忆千秋。
临风摇曳湘妃泪,对月娉婷黛玉愁。
高节长称松柏侣,清名幸缔菊梅俦。
丹青留影寻常见,翰墨琴魂雅韵流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2个回答  2010-11-08

轻阁雅室逸芬芬,绿透裱纸力轻渗。
枝孤何惧风雨来,晨宵相伴得竹魂。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第3个回答  2010-11-09
是清代郑燮写的
第4个回答  2010-11-12
作者介绍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一、读书、教书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二、卖画扬州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三十五岁,客于通州。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 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 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 年, 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 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 修潍县城记>>。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 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 1748年,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词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画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画扇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