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牡丹的诗句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牡丹芳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无人知,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译文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玉的花房;几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灿烂,几百枝花朵绛烛似的辉煌。照地生辉,刚展开锦绣的身段,迎风飘香,却没带兰麝的香囊。仙人的琪树,被比得苍白无色,王母的桃花,也显得细小不香。

宿露浸润,泛起紫闪闪的奇艳,朝阳照耀,放出红灿灿的异光;红紫深浅,呈现着不同的色调,向背低昂,变幻出无数的形状。无力地卧在花丛,将息带醉的身躯,多情地映着花叶,隐藏含羞的面庞。娇生生的笑容,仿佛想掩住香口,

怨悠悠的情怀,好像在撕裂柔肠。称姿贵彩,的确是超凡绝俗,杂卉乱花,哪里能比美争芳。石竹、金钱,固然是十分细碎,芙蓉、芍药,也不过那么平常。于是乎引动了王公卿相,冠盖相接地赶来观赏;还有轻车软轿的贵族公主,

和那香衫细马的豪家。寂静的卫公宅闭了东院,幽深的西明寺开放北廊。双双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声声残莺苦苦地挽留春光。担心太阳晒损娇姿,张起帷幕遮取阴凉。花开花落,二十来天,满城的人们都像发狂。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

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元和皇帝很关心农桑,由于他体恤下民,天降吉祥。去年的嘉禾长出九穗,田中寂寞,没有人理睬。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但是这些却无人知晓,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

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二、裴给事宅白牡丹(一作裴潾诗)

【作者】卢纶 【朝代】唐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译文

长安的富贵人家痛惜春色将残,争相观赏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

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盘承者冷露,却没有人愿在月光下欣赏细看。

三、咏牡丹

【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流落在青墩溪畔,我独自一个,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四、惜牡丹花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译文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五、赏牡丹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6

描写牡丹的诗句如下:

1、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邵雍《洛阳春吟》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3、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4、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5、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6、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韩愈《答张十一》    

7、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8、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白居易《惜牡丹》 

9、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元稹《牡丹》 

10、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韦庄《白牡丹》

《惜牡丹》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译文: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白居易此诗一出,引起后人争相模仿,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残花萎红中寄托人去筵空的伤感,比白诗写得更加秾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而在豁达开朗的苏东坡笔下,与高烛相对的花儿则象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惜花的惆怅已经消溶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无可否认,李商隐和苏东坡这两首诗历来更为人们所称道,但后人艺术上的成功是由于撷取了前人构思的精英,因此,当人们陶醉在李商隐、苏东坡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也不应当忘记白居易以烛光照亮了后人思路的功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31
总观牡丹诗,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赞美牡丹花的娇艳多姿,富丽堂皇。“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将赠董双成”。(唐。徐夤)用拟人的手法,写牡丹的艳丽。“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唐。徐凝)也用了鲜明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超群芳的特点。“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徐夤),用形象的比喻写牡丹花的洁白、鲜艳。有些诗人更进一步直书牡丹为“万万花中第一流”(徐夤)“天然国色美无双”(清。陈确),宋代欧阳修赞美说:“天下真花独牡丹。”他在一首咏白牡丹的七绝中,用蟾精雪魄来比喻她:  蟾精雪魄孕云荄,春入香腴一夜开。  宿露枝头藏玉块,暧气庭面倒银杯。  他还有“冰肌玉骨钟琼萼,雪魄蟾精孕秀根”的句子。传说月宫中有蟾蜍,后以蟾指代月亮。  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开时,桃、梨、杏花都已败落,牡丹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以花喻人,风格高尚。如唐朝殷文圭诗: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又如,唐朝李山甫的牡丹诗:“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元代诗人李孝光的《牡丹》诗,颇能表达人们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第二,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玩花作乐,残酷掠夺劳动人民的罪行。有些牡丹诗描写了豪贵们赏花作乐,如醉如狂的情景。他们不但白天赏玩,夜间还掌灯把火观看,及时行乐,不分昼夜。“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唐。卢纶)。“牡丹娇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唐。王毂)。李贺在《牡丹种曲》中,也有“走马驮金春草”的描述。“春草”即牡丹。深知有民疾苦的大兰人白居易则大声疾呼,要借助于造化的力量,“减却牡丹娇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最高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重金购买,栽满皇宫。上行下效,皇上纵情剥夺,不思王道。豪门贵族家的纨绔子弟们,也只知道求耳目欢愉,却根本不知五谷为何物,不问稼穑之艰难。白居易在其著名的牡丹诗《买花》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第三,借花抒情,伸述心志。白居易的诗中有“始知无正色,爱憎随人情。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的话。流露出诗人对世道混浊,忠奸不分的不满情绪。他在《白牡丹》诗中说行更明显:“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大无,因上表请求严惩刺死宰相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受到冷遇,闷闷不乐。他在《秋题牡丹丛》中写出了”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的凄楚心境。在《惜牡丹花二首》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情绪。  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那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更是动人:  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两宋之交的诗人陈与义的牡丹的诗,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锺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伊洛”,指河南的伊河、洛水。本诗为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所作。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到作诗时整整十年。当时诗人流落在浙江桐乡北的青墩溪畔,十分怀念自己的故乡洛阳。北宋时洛阳盛产牡丹,在家乡时每年都可以看到,如今诗人作了江南的流浪者,因看牡丹花而引起乡思。此类牡丹诗颇多,如陆游的《赏山园牡丹有感》亦属于此: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馀。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见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棰驱群胡!  这首诗是嘉定二年(1209年)春末陆游在山阴时作的。诗人是由赏牡丹花想起了洛阳等地盛产牡丹,而再次表明他决心收复北方失地的政治抱负。  第四,描写了诗人们爱花、种花、理花、惜花、忆花的情景。欧阳修在古诗《洛阳牡丹图》中,写了洛人爱花的情况:“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资。……”白居易有《移牡丹栽》诗:“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时百处开。”陆游的牡丹诗其中也写了他栽牡丹、剪牡丹、赏牡丹的生活乐趣,“良辰乐事真当勉,莫道匆匆一片飞”。“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老子钟逾八十,死前犹见几回开”。(《剪牡丹)  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李商隐人一首牡丹诗是写“醉花阴”的情景,十分生动、形象: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此外,有的牡丹诗中,还写了冬季温室育花,入朝进贡的事。“出窑花枝作态寒,密房烘火暖春看。年年天上春先到,十月中旬进牡丹。”(清。查浦老人《失题》)  牡丹诗的艺术成就也是很高的。请看白居惚的新乐府诗《牡丹芳》的一段描写: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冷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诗人用对比和形象描写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花的瑰丽轻盈,摇多姿。陆游还以蜜蜂、蝴蝶繁忙恋花的情景,来衬托牡丹的花色不凡,“吾国名花天下知,园林尽日敞朱扉。蝶穿密叶常相失,蜂恋繁香不记归”(《牡丹》)。有的牡丹诗中,把牡丹花比作嫦娥、婺女、西施、洛神等传说中的神女和美人。明人李贽的牡丹诗写道:“忆昔长安看花时,牡丹独有醉西施。省中一树花无数,共计二百单八枝。”生动形象、比喻恰切。  唐代徐凝的一首七绝《牡丹》,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妖万态破朝霞。  有的牡丹诗还运用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奇趣横生。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以愉快和美的享受。  总之,许多牡丹诗的思想性,艺术性都较高。当然,也有少数牡丹诗不好,思想消极,文笔浅陋。
第3个回答  2019-12-15

唐诗精选之红牡丹:这首诗这要描写,牡丹红开,红艳无比

第4个回答  2020-04-18

白居易描写牡丹花盛开的句子:惜牡丹花!真的很令人怜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