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秋江独钓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题秋江独钓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题秋江独钓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逍遥之中深藏几许萧瑟,自在之余伴有几多孤寂。垂钩者(亦或作者)鸿尘看破,只得借酒消愁,载载孑立,形影相吊。

《题秋江独钓图》是清代诗人王士祯的一首题画诗。

原文: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译文: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扩展资料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前两句近乎白描,后两旬却有着无穷意味。图中看似不可能的“一曲高歌一樽酒”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出来。而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或者说,最后一句已是“虚实相映”了。

作者简介:王士祯出身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为明朝布政使。崇祯七年闰八月二十六日(1634年9月17日)  ,王士祯出生于豫省官舍,祖父呼之小名“豫孙”。娶山东邹平张延登之孙女为妻。

顺治七年(1650年),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与大哥王士禄、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诗名。顺治八年乡试第六,顺治十二年参加会试第五十六。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补殿试,三甲三十六名进士。

23岁游历济南,邀请济南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时称“秋柳诗社”。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扬州推官,“昼了公事,夜接词人”。

康熙四年(1665年),升任户部郎中,至京城为官。有大量名篇传世,其写景诗文,尤为人称道,所作“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被当时许多名画家作为画题入画。康熙皇帝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秋江独钓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1

《题秋江独钓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逍遥之中深藏几许萧瑟,自在之余伴有几多孤寂。垂钩者(亦或作者)鸿尘看破,只得借酒消愁,载载孑立,形影相吊。

原诗:

《题秋江独钓图》清代: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释义: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

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王士祯早年应朋友邀请,为《秋江独钓图》而题的七绝。

《题秋江独钓图》这首诗是王士祯早年应朋友邀请,为《秋江独钓图》这画幅而题的七言绝句。读来倍感惊妙,图中景物活灵活现,与文字相映成趣,让吟诵者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人秋江独钓的情景与意境。

何以有此感?细细在心里打磨,源于九个“一”的巧妙嵌入。细细品味,这些个“一”字,将诗与图,意与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十分贴切而又充满情趣,只需反复诵读即可尝到个中滋味。个人觉得这个“一”字的运用,不仅贯连了整首诗的结构、节奏,也充分体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独钓的是鱼?还是秋?亦或是自己所要的追求的生活?亦更是排解心中的闲愁?然一遍遍诵读,一次次咀嚼,一幕幕回眸,诗中逍遥之意不免深藏几许萧瑟,自在之余伴有几多孤独寂寥,何以借酒浇愁,形单影只。王士祯作此诗,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秋季,是很多诗人借以表露情思、感怀抒情的季节。很多一字诗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地娇柔。这些诗句同样令人痴迷,难免让人陶醉于画面情境中不知归途,然却唯独缺少了“一曲高歌一樽酒”的想象画面。此句一出,诗人为何在秋日独饮、独酌、独钓,却也别有一番思索在心头,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秋江独钓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14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的思想感情。

《题秋江独钓图》

清代: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译文: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字词注释

1、蓑(suō)笠:蓑衣、笠帽。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民的防雨草衣;笠:用竹篾或芦秆篾片编织的帽子,也是渔家、农民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扁舟:小船。

2、丝纶(lún):即丝织编成的钓鱼的绳子。樽(zūn):酒杯。扁舟:小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士祯早年应朋友邀请,为《秋江独钓图》而题的七绝。

作者简介

王士祯(1634年—1711年),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豫孙,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汉族,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

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秋江独钓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08

《题秋江独钓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逍遥之中深藏几许萧瑟,自在之余伴有几多孤寂。垂钩者(亦或作者)鸿尘看破,只得借酒消愁,载载孑立,形影相吊。

原诗:

《题秋江独钓图》清代: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释义: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

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第4个回答  2017-09-14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