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物理实验中 画表格 各个物理量的顺序是什么 比如自变量在上因变量在下这类 求问?

如题所述

1. 伏安法必考
用电压表并联来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串联来测量电阻通过的电流强度.但由于电表的内阻往往对测量结果有影响,所以这种方法常带来明显的系统误差.
有两种接法:外接法和内接法.所谓外接内接,即为电流表接在电压表的外面或里面.
这样,接在外面,测得的是电压表和电阻并联的电流,而电压值是准确的,根据欧姆定律并联时的电流分配与电阻成反比,这种接法适合于测量阻值较小的电阻;接在里面,电流表准确,但电压表测量得到的是电流表和电阻共同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串联时的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这种接法适合于测量阻值较大的电阻.
另外,人们为了消除电压表、电流表的影响,还有各种伏安法测电阻的补偿电路,但都需要用到电流计,且电路十分繁琐.
伏安法测电阻虽然精度不很高,但所用的测量仪器比较简单,而且使用也方便.是最基本的测电阻的方法,测电阻的方法还有替代法、惠斯通电桥法等多种.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保护电路
2)调节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与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改变电路电压,多次实验使实验更准确.(但一般忽略灯泡电阻的变化,学习中不要求)
3)改变电路中的总电阻,相当于增加了电路中导线的长度,起到分压的作用
2 .电功率必考
作为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一个用电器功率的大小数值上等于它在1秒内所消耗的电能.如果在"t"(SI单位为s)这么长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W”(SI单位为J),那么这个用电器的电功率[1]就是P=W/t(定义式)电功率等于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乘积.[2]
(P=U·I).对于纯电阻电路,计算电功率还可以用公式P=I^2 R和P=U^2 /R.
每个用电器都有一个正常工作的电压值叫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
下正常工作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的功率叫做实际功率.[2]
1瓦特(1W)=1焦/秒(1J/s)=1伏·安(V·A)
① W—电功—焦耳(J) ② 1kw·h=3.6×10^6J
t—时间—秒(s) t=1小时(h)=3600秒(s)
P—用电器的功率—瓦特(W) P=1KW=1000W
P=W/t
(两套单位,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计算)
W—能量表示符号.
W—瓦,功率单位 电功率(简称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电路元件或设备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发出的电能.两端电压为U、通过电流为I的任意二端元件(可推广到一般二端网络)的功率大小为P = UI功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为瓦特(W),常用的单位还有兆瓦(MW)、千瓦(kW),它们与W的换算关系是:1MW=1000000W ;1KW=1000W
吸收或发出:一个电路最终的目的是电源将一定的电功率传送给负载,负载将电能转换成工作所需要的一定形式的能量.即电路中存在发出功率的器件(供能元件)和吸收功率的器件(耗能元件).习惯上,通常把耗能元件吸收的功率写成正数,把供能元件发出的功率写成负数,而储能元件(如理想电容、电感元件)既不吸收功率也不发出功率,即其功率P = 0.通常所说的功率P又叫做有功功率或平均功率.[2]
实际电路的性质
⑴串联电路
P(电功率)U(电压)I(电流)W(电功)R(电阻)t(时间)
电流处处相等 I1=I2=I总(电流处处相等且等于总电流)
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 U总=U1+U2 (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R总=R1+R2
分压原理 U1:U2=R1:R2 =P1:P2
总电功等于各电功之和 W总=W1+W2.+Wx
W1:W2=R1:R2=U1:U2 =P1:P2=Q1:Q2
总功率等于各功率之和 P总=P1+P2.+Px 或U^2/R1+R2.+Rx
电流与电功率和电压之间的关系:I=P/U
额定功率比实际功率等于额定电压比实际电压的平方 Pe/Ps=(Ue/Us)的平方
⑵并联电路
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I总=I1+I2
各处电压相等 U1=U2=U总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积 :各电阻之和 R总=(R1*R2)/(R1+R2) 1/R=1/R1+1/R2
总电功等于各电功之和 W总=W1+W2+.+Wx
分流原理 I1:I2=R2:R1=W1:W2=P1:P2
总功率等于各功率之和 P总=P1+P2 或U^2/R总
并联电路比例关系
I1:I2=P1:P2=R2:R1
电流的求法:I=P/U
⑶同一用电器的电功率
W1:W2=R2:R1=I1:I2 =P1:P2=Q1:Q2
注:^代表次方
电压相同时,越串联总功率越小,越并联总功率越大
推导:①当电路中只有一个电阻时,总功率为 P总=U^2/R
②当电路中有两电阻并联或串联时,设电阻相等.则两电路总功率分别为
并联时 P总=U^2(R1+R2)/R1*R2
串联时 P总=U^2/R总(串联R总=各电阻阻值之和)
③当电路中电压相同时,
因为 R1+R2(串联总电阻)>R(单个电阻)>R总(并联总电阻)
所以 P并>P单个电阻>P串这时,还有另一个结论.电压相同,串联时功率小的灯泡亮,并联时功率大的灯泡亮
电学的计算
⑴电阻 R
①电阻等于材料电阻率乘以(长度除以横截面积) R=ρ×(L/S)
②电阻等于电压除以电流 R=U/I
③电阻等于电压平方除以电功率 R=U^2;/P
电阻:R=U^2/P
⑵电功是 W
电功等于电流乘电压乘时间 W=UIt(普通公式)
电功等于电功率乘以时间 W=Pt
电功等于电荷乘电压 W=UQ
电功等于电流平方乘电阻乘时间 W=I^2Rt(纯电阻电路)
电功等于电压平方除以电阻再乘以时间 W=(U^2/R)×t(同上)
⑶电功率 P[3]
①电功率等于电压乘以电流 P=UI
②电功率等于电流平方乘以电阻 P=I^2*R(纯电阻电路)
③电功率等于电压平方除以电阻 P=U^2/R(同上)
④电功率等于电功除以时间 P=W/t
5.电功率P=UI
注:当相同的电阻在同一电路中时,功率会变成之前的四分之一.
⑷电热Q
电热等于电流平方乘电阻乘时间 Q=I^2Rt(普通公式)
电热等于电流乘以电压乘时间 Q=UIt=W(纯电阻电路)
电热等于电压平方除以电阻再乘以时间Q=(U^2/R)t(纯电阻电路)
电热在一般情况下是等于消耗的电能的,前提条件是在纯电阻的用电器中.
(5)计算公式
1. P=W/t 主要适用于已知电能和时间求功率
2. P=UI 主要适用于已知电压和电流求功率
3. P=U^2/R =I^2R主要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一般用于并联电路或电压和电阻中有一个变量求解电功率
4.P=I^2R 主要用于纯电阻电路
一般用于串联电路或电流和电阻中有一个变量求解电功率
5.P=n/Nt 主要适用于有电能表和钟表求解电功率
t-----用电器单独工作的时间,单位为小时
n----用电器单独工作 t 时间内电能表转盘转过的转数
N----电能表铭牌上每消耗 1 千瓦时电能表转盘转过的转数
6.功率的比例关系
串联电路:P/P'=R/R' P总=P'*P''/P'+P"并联电路:P/P'=R'/R P总=P'+P"
3压强,浮力也会考
一、固体压强
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P=F/S
单位:帕,符号Pa.
1Pa的含义: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N.
影响压强的因素:压力、受力面积二、液体压强
公式: P=ρgh(ρ为液体密度,h为研究点到液面的距离即深度).
特点:同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同一高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压强向各个方向,而且相等(因为液体具有流动性)
连通器: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特点:装同种液体,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液面相平.
三、大气压强
产生原因:大气由于受重力,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力,因而存在压强.
大气压强向各个方向且都相等.(气体具有流动性)
1标准大气压=76cmHg=760mmHg=1.013*10^5 Pa
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的流速越快,压强越小.
五、浮力
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液体对其就会产生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方向:竖直向上
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就是浮力
计算: F浮=F下-F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下表面受到的压力)
    F浮=G排=m排g=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F浮=G -F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16
表格设计填写的内容次序为:
实验次数,被控制的量,自变量,因变量
同时要注意转换思维的运用;比如液体压强实验,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来表示压强大小的,此时要在“因变量”液体的压强与自变量之间加一项“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h”的字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7-16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籂抚焚幌莳呵锋童福阔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是: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支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7-16
  有用功是指对人们需要的,有价值的功。而有用功的定义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解释。
  如在机械中:任何机械本身都受到力的作用,相对运动的零件间又存在摩擦,所以使用任何机械,除了做有用功外,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记作W额外。这时动力所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加额外功。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而我们需要的、有价值的功,叫做有用功,记作W有用。实验表明总功大于有用功。
  如在电机学中:总电功必须减去各种各样的损耗,例如铜耗、机械损耗等的额外功。最终才等于有用功。
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