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09
这里诗词的概念,仅指近体诗和已见词牌。1、诗词是有格式的一段话。诗和词是有格式的,学学这里的格式,包括用韵方法,虽烦人,却不深奥,门道可触,故有人谑语为文字游戏。因为诗词之深不在于此,而在乎其他。此,似深实浅,他,似浅实深。2、诗词是一段场景。编一个场景出来,在里面说话,或讲故事、或发感慨、或议论。这场景里的氛围就叫意境营造,谁在说和说到什么,都叫做意象,意象越多,说话越乱,越会造成不易理解的跳跃。。3、诗词是一组问答题。即说说你的空间或时间位置或看到什么,然后说出你想说的话,包括你头脑中的想象或联想,最后把你的主要意思总结一下,当然好的总结要有升华。这第一步叫起兴,第二部叫铺陈和立意,第三部叫结句。诗里称起、承、转、合。4、诗词是古语法的痕迹。一是单音节词的重新使用,二是古语法言简意赅的结语方式。5、诗词是语言学问。要懂得一点文字知识、语音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典故知识等,这些是诗词的硬件本领6、诗词是杂学。如哲学、逻辑学、历史学、文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这些是诗词的软件本领,代表了人的世界观、判断、心态、修养、个性、责任等倾向。7、诗词是思维的凝聚。瞧准一个角度,把自己的思维附着在某个意象上,让意象自然而然的把你要说的话表现出来。这能够保***诗词的质量。8、诗词是大我的情感。诗词的真实情感不局限于个人独特的小我,而是通过自己的经历或对他人体验的感悟,使诗词具有某种大我情怀,也就是对属性给予共鸣和召唤。这决定着诗词的存在意义。9、诗词是艺术。艺术是普遍审美的共识,并非曲高和寡,去华丽而为朴拙,去艰涩而为亲和,去腐朽而为清新,去精深而留余味,这是时代要求诗词应有的特征。10、诗词是天赋。好的诗词常常与作者的年龄、入道的先后、学识的深浅无关,纵观诗词历史,此类现象比比皆是。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可欲不可求,但并非后天的学习和研究都不管用,说不定它会把你的潜质激活。潜质也是人天赋的一个方面。前五条,是诗词本身的学问,关乎诗词之品,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后五条是诗词作者的品质,关乎诗词之德,也有很多人能够达到。第一条是基本条,抛开这一点,前五条可看作并列的关系,哪一条学会了都可以看做会写诗填词。后五条也是并列的关系,哪一条缺少,也不会成就上乘之作。能把这后五条和前五条结合起来的人凤毛麟角,而能把前五条做的很好的人又往往不屑于后五条,因为前五条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成就了。换句话说,诗词毕竟需要那么点闲情逸致,有其闲者未必得其后五条,得其后五条者未必有其闲。故,惟诗词之品与诗词之德二者兼具,方可称上乘之作也。但我又同时确信,当今的信息社会激发了大批诗词爱好者,有些作品的艺术成就甚至超过了古人,或者由于作者的地位,或者由于文化反差因时代不同而不对等,他们的好诗词就这样被淹没了,但艺术的沉淀永无止境,只是需要后人来发现罢了。例词欣赏:李煜《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中平中仄仄平平(韵)。子规啼月小楼西。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中平中仄仄平平(韵)。炉香闲袅凤凰儿。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分析:1、是不是有格式的一段话?是。其中“中仄中平平仄仄”是格式。如果按整首的格式、声调和韵法,把汉字填进去,并使语句通顺,无臆造,这段话就成了词,词牌就叫《临江仙》。诗同理,可不谈。古字词的选用不宜超过今高中程度,否则亦导致孤芳自赏,或圈内文化,不符合诗词的属性。诗词应读能懂,听亦能懂,这首《临江仙》便可借鉴。2、是不是一段场景?是。按《礼记·月令》云:“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先荐寝庙”,这个场景应是一个庙。在这个场景里,作者讲了一个故事:樱桃没了,蝶还在飞,杜鹃却在小楼西面哭出血来,-------- 。从开头“樱桃落尽”到“炉香闲袅凤凰儿”都是对惆怅氛围的营造,其中的事物都是意象。意象很杂(本文有意选取这样一首词),但由于对比、关联运用得当,而使秩序井然,脉络还是很清晰的,可见功力。3、是不是一组问答题?是。什么位置?庙宇。见到什么了?“樱桃落尽”、粉蝶飞舞,等等。什么场景?两个镜头:一个是从“玉钩罗幕”处望去,先看到了“樱桃落尽”的景象,另一个是看到“别巷人散”的景象。想说什么?借幻想“子规啼月”,以表示惆怅,借“别巷寂寥人散”,让香炉里的孤独烟气和身边华丽的装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空持罗带”的立意。怎么总结的?表达了对即将亡国的“恨”同时,以自然现象“樱桃落尽”起兴,很自然地引到了自己作为君主与即将亡国之间的矛盾和无奈,从而断定自己在怎么下去,“空持罗带”也是难免的下场,因而导出以“恨”字为核心的结句。4、是不是古语法的痕迹?是。请看:樱桃落尽(的时节)春(天已经)归去,(蝴)蝶翻(动)轻粉(色的翅膀成)双飞?/span>舞)。子规啼月小楼西(小楼的西边子规正在对着月亮哭出血来)。玉钩罗幕(玉钩勾住柔软的丝质床帏),惆怅暮烟垂(我的惆怅和这傍晚的烟雾一样就像这床帏似的低垂着)。别巷寂寥人散后(人们散去后过道里显得寂寥),望残烟草低迷(向远处看都是低迷的烟和草,景色凄凉无望)。炉香闲袅凤凰儿(香炉里燃着的香孤独的冒出袅袅的烟气,徘徊在身边绣着凤凰的枕套上)。(我)空(空)持(有代表皇权的)罗带,(此时)回首(我怀)恨依依。5、是不是语言学问?是。樱桃,代表美好,春天代表希望,蝴蝶代表和谐,子规代表哀怨,月亮代表心境,小楼代表舒适,西边代表逆境,等等,还有倒装句的运用,如“子规啼月小楼西”和“别巷寂寥人散后”,借代“轻粉、凤凰儿”、比喻(惆怅暮烟垂)、比拟(子规啼月、炉香闲袅、烟草低迷)的运用,以及“子规”传说典故的运用。6、是不是富有杂学?此词从眼望樱桃落尽起兴,有选择地置入一些有利于抒发悲情恨意的意象及其氛围,如樱桃落尽、子规啼月、别巷寂寥、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并通过与轻粉双飞、玉钩罗幕、凤凰儿的对比和勾勒出的矛盾关系,特别是子规形象的引入,使全词意境营造自然合理,上下句子间逻辑关系清楚,又顺理成章地导出“空持罗带”的万般无奈之情,同时通过把自己置于一个君主与无能的巨大矛盾上,使主观的“恨”字之情有了客观现实的基础,作者此时悔恨交加的心态不言而喻。这是不是要有一点哲学、逻辑学、历史学、文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修养呢。7、是不是思维的凝聚?“恨”是一种情绪,是思维通过判断、推理形成的结果性态度。其实人在某种情绪下,思维很难控制,或漫无边际,或歇斯底里,或迷茫散乱毫无逻辑,或矛盾跳跃难以收放。看看这里的“恨”字是怎么立住的?作者先从一个代表皇权的“玉钩罗幕”望去,找到两个视角:“桃花落尽”和“别巷寂寥”,然后让“轻粉双飞”和“子规啼月”形成对比,表明一国之君此时的心情外人能理解。又让“别巷人散”和“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形成因果关系,共同面对强大的多少有些自嘲性的“凤凰儿”,这样,作者该说的话就都说出来了。8、是不是大我的情感?本词从一个君主的视角,望着美好的樱桃落尽和初夏时对大好春色的留恋,以及对“轻粉双飞”和“别巷寂寥人散”的哀叹,用“子规啼血”的伤亡情感和君王“空持罗带”的极度愤怒,来唤醒人们对爱国的热情,使作者的亡国之恨变得生动感人,极具号召力,这样就不仅仅是个人之怀了,而具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9、是不是艺术?艺术属于文化及其修养范畴。人的情感主题虽不是艺术的标尺,但却左右着人们对艺术的好恶。民族文化差异的始成与这有关。爱国是中华民族历来的情感主题,并同时作用在艺术的审美上。这首词就是这样,紧紧扣住爱国这一主题,作者虽贵为君主,却完全没有用君主的语言,而是以通俗、平实的语句,极富感性的抒发了人们共同的爱国心理。一个“空持罗带”可能不算什么,但一个“恨”字,足以唤起巨大的共鸣。假如这时作者的情感仅限于“空持罗带”的自悲自痛,而不能升华到爱国之“恨”,以及强烈的自我反省和悔恨,那么这首词还有多少艺术可言?情感是有感召力的,然而艺术的感召力更强大,将个人情感置于大我之境界,是艺术的最高表现。10、是不是天赋?李煜不是一位好的君主,但没人否认他是一位大词家,他的天赋恐怕也没人怀疑。假如不以这个视角,而仅把这当做一般词家的作品来看,那么能不能看出天赋来呢?一样能的。 诗词作品是其作者能力的招牌,这个招牌上写满了一个诗词作者的天赋特征。另看下面一首诗作: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这是明代王阳明10岁时所作,传随口而得。一个小孩子纵有多大的能耐,若不假以天赋诠释,这首诗恐怕还要等其作者再活二十年,或终不能得。为什么?诗词天赋的特征粗略可以归纳这么几条:一是生动形象、轻松明快,富有想象力,似不假思索、一蹴而就。二是视角独具,意象特征一抓就准,人所共知却又出人意料。三是思维逻辑清晰,善置矛盾,富于思辨,诗意诗趣跃然纸上。以上四句诗皆经得起这三个方面的推敲。其实,诗词不仅仅靠起兴、靠植入意象以托胸臆,靠多么超凡的想象及其词汇以求奇特,殊不知思辨才是诗词不可缺少的或明或暗的一条线。即以小见大,以熟通疏,推俗成雅。再如所传王阳明10岁之作: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比较王阳明这两首诗,无外乎前一首思辨是暗线,后一首思辨是明线而已。这就是天赋。后来王阳明成了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家,是心学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人称他为中国历史上孔子之后的第二个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1584年从祀)。说过10岁的王阳明,再回头以这三条特征来看38岁的李后主。成熟以后的李后主不仅完全不失这三条特征,其天赋也只能更加精到。就这首《临江仙》看,应是天赋与人生的共同佳作。其情感是人生,其框架是天赋,其艺术是二者之结晶。一是结句,非其地位、人生不足以支撑,二是“蝶翻轻粉双飞”和“子规啼月小楼西”的对比联想,非切腹之痛不可以如此深刻自然,三是“炉香闲袅凤凰儿”,是后天炼句、生活和天赋的无可复制的佳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