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训俭示康》中的原文及翻译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原文

吾斋之中,不尚虚礼。不迎客来,不送客去。宾主无间,坐列无序。真率为约,简素为具。有酒且酌,无酒且止。清琴一曲,好香一炷。闲谈古今,静玩山水。不言是非,不论官事。

行立坐卧,忘形适意。冷淡家风,林泉高致。道义之交,如斯而已。罗列腥膻,周旋布置。俯仰奔趋,揖让拜跪。内非真诚,外徒矫伪。一关利害,反目相视。此世俗交,吾斯屏弃。

译文

我书房的中,不尚空礼。不欢迎客人来,不能送客人去。宾主无间,坐在无序。真正的标准是约,简朴是具。有酒又喝,没有酒并且停止。清琴一曲,喜欢一炷香。闲谈古今,静静欣赏山水。不说这是不是,不论官的事。

行立坐卧,忘形吹风。冷淡家风,林泉高致。道义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了。罗列腥膻气,旋转布置。周旋奔走,拱手行礼跪拜。内不真诚,外只是虚伪。一份有利,反互相瞪眼。这是世俗交往,吾斯屏弃。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孟子)。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举动都符合礼节。

在洛阳时,他每次到夏县去扫墓,一定要经过他的兄长司马旦的家。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侍奉他仍像严父一样,保护他像抚育婴儿一样。从小到大到老,他说话从来没有随便说过一句,他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

他的诚心是出自天性,天下的人都敬重他,相信他,陕西、洛阳一带的人们都以他为榜样,与他对照,学习他的好品德。如果人们做了不好的事,就说:“司马君实莫非不知道吗?”

司马光对财物和物质享受看得很淡薄,没有什么爱好,对学问却没有不精通的。他惟独不喜欢佛教、道教,说:“佛道的微言大义不能够超过我的书,其中的荒诞我却不相信。”他在洛阳有田地三顷,妻子死后,他卖掉土地作为丧葬的费用。他一辈子粗茶淡饭、普通衣服,一直到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3
原文: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幼子所知。为人谓吾不知声色之可好,答之曰:吾不幸生于寒士之家,早知声色之可以悦人情,可以侈肠胃,与我不如是也。
夫富贵者,人之欲也。吾既身有之,安得不为人之欲?今人以为奢者侈,吾不敢也。
然则何为?曰:俭。勤俭而度,节之以中,则其心自寡,而用常足矣。
今之俗,往往以奢为荣,以俭为耻。夫以俭为耻,乃为善之常也,而非恶也。凡人之欲,皆以恶为名,而俭者至寡。非俭之过,而不知俭之善也。
今人以为奢而侈,吾不敢也。然则何为?曰:俭。勤俭而度,节之以中,则其心自寡,而用常足矣。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有国有家者,克己奉公;不患其贫,惟恐其逸。
昔禹尚节俭,而天下皆足;文王尚节俭,而天下皆足;武帝尚节俭,而天下皆足。
今人不明古训,以愈奢为愈俭,身亡而家灭之。
翻译:
我本来出身于贫寒的家庭,世世代代都是靠清白的家风。我生性不喜欢奢华,从小就被小儿子所知道。有人认为我对声色不感兴趣,我回答他说:我不幸出生在寒士的家庭,早就知道声音和颜色可以让人高兴,可以丰富肠胃,但我和那些人不一样。
富贵的人,是人人所追求的。我已经拥有了富贵,怎么能够不追求呢?现在的人们认为奢侈是奢华的,我不敢这样认为。
那么怎么样呢?我说:节俭。以勤奋的态度去节俭,以适中的程度去限制,那么他的内心自然是少的,而使用常常是充足的。
现在社会的习惯,往往以奢侈为荣,以节俭为耻。认为节俭是耻辱,这才是善良的常规,而不是邪恶的。凡是人的欲望,都以邪恶的名义,而节俭的人很少。不是节俭的错误,而是不知道节俭的优点。
现在人们认为奢侈而奢华,我不敢这样认为。那么怎么样呢?我说:节俭。以勤奋的态度去节俭,以适中的程度去限制,那么他的内心自然是少的,而使用常常是充足的。
节俭就会昌盛,淫荡就会灭亡。有国有家的人,能够克制自己奉公;不担心贫穷,只担心懒散。
古代禹尚且节俭,而天下都充足;文王尚且节俭,而天下都充足;武帝尚且节俭,而天下都充足。
现在的人不明白古人的教训,把越来越奢侈看作是越来越节俭,身心死亡而家庭毁灭他们。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