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的中心思想

如题所述

雅舍的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忘怀得失、甘居淡泊的心志。

《雅舍》是近现代文学家梁实秋于1940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作者所居陋室——“雅舍”的建筑方式、地理位置、内部陈设以及作者在其中居住的种种生活状况和感受的描写。全文语言典雅清朗而又富于幽默感,偶用文言词句,也是信笔而至,雅俗共赏。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雅舍位于重庆北碚城区内。抗战时期,梁实秋来北碚定居,1939年5月年同吴景超共同在主湾山腰购得一栋平房,以景超妻龚业雅之名,命名为“雅舍”。梁实秋居住于其中的一室一厅,在“雅舍”举行聚会,招待宾客。一批骚人墨客,经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

梁实秋在雅舍寓居7年,创作雅舍小品20篇,反响很大,风动一时。《雅舍》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开篇,其写于1940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作者将居住的陋室调侃为“雅舍”,如实描述了雅舍的简陋与困扰,随遇而安地玩味起个中情趣,以寓所为题抒写个人独特的感怀。

2、作品赏析

文章突出的特点是描写细致、具体,读后如临其境,倍感亲切;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文言与白话的巧妙糅合。不讲排偶,却能于参差中见出整齐;不拘格律,却有声韵谐调,语言典雅简洁。而且幽默中显得含蓄深沉,又有着难以掩饰的辛酸,反映了作者清高而又修养有致的个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雅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3

《雅舍》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作者所居陋室——“雅舍”的建筑方式、地理位置、内部陈设以及作者在其中居住的种种生活状况和感受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忘怀得失、甘居淡泊的心志。全文语言典雅清朗而又富于幽默感,偶用文言词句,也是信笔而至,雅俗共赏。

散文主体部分,用经济的笔墨交代雅舍榛莽丛生的荒凉环境,在化俗为雅的艺术化的过程中,不雅之舍浸透“似家”的感情,趣味盎然,迸发出苦辣酸涩的浓厚诗味。

作品首先以“荡漾”来写由门窗户壁的缝隙挤入室内的邻人声息。其次,对于使人“不得安枕”、“没有法子”的老鼠的骚扰,其不无观赏的审丑眼光,可以领略作家咀嚼生活时烦而不厌、憎而不恶、恬然自安的情怀。


扩展资料

《雅舍》的创作背景:

雅舍位于重庆北碚城区内。抗战时期,梁实秋来北碚定居,1939年5月年同吴景超共同在主湾山腰购得一栋平房,以景超妻龚业雅之名,命名为“雅舍”。梁实秋居住于其中的一室一厅,在“雅舍”举行聚会,招待宾客。一批骚人墨客,经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

梁实秋在雅舍寓居7年,创作雅舍小品20篇,反响很大,风动一时。《雅舍》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开篇,其写于1940年。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作者将居住的陋室调侃为“雅舍”,如实描述了雅舍的简陋与困扰,不怨不怒,心平气和,随遇而安地玩味起个中情趣,以寓所为题抒写个人独特的感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雅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他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他入住以后,来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大致有:1、结构简陋,2、风雨难避,3、地点荒凉,4、行走不便,5、门窗不严(隔墙传声),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关于其结构简陋,作者刚刚说它“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便一转:“但是……没有人能说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连起码的砖墙也没有).这话说得俏皮,表现了梁实秋从容的文风,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接着写它的“不避风雨”,用了骈偶句式.闻一多的《死水》以美写丑,用的是“反讽”手法,表达的是忧愤的情绪;梁实秋用整饬、雅致的骈句写房屋的破旧、残损,是承认它的“丑”,但肯定它的“个性”,表现了梁先生超脱、豁达的性格.明明是“地点荒凉”,却冠以“若说”,“荒凉”只是别人所说,他未必这么认为;明明屋内地板是个斜坡,连来客也“无不惊叹”,却说“亦不觉有大不便”.写门窗不严,杂音扰人;鼠子瞰灯,破坏严重,都不厌其烦地用排比来铺叙,极言环境之不宁,而最后的结论却是“没有法子”,表现了一种自嘲和无奈.写蚊子骚侵,用了两处夸张,强调蚊子的厉害,结果却是“我仍安之”.作者“以不变而应万变”,对环境的恶劣始终安之若素,不是别有旨趣的人是无法想象的.[3] “雅舍”虽然有那么多缺点,但也并非一无好处.从文中看,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觅情趣.正如李白诗里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赋里也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种面对困境的释然、达观的态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丧、颓废,总是要积极得多.余秋雨写过一篇《为自己减刑》(收入《霜冷长河》)的短文,说有一个友人因事入狱,刑满释放,带出了一部60万字的译稿.作者由此发出感慨:正是这位朋友正确的生活态度,实际上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相反,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点小小的拂意,都会成为一个人“心造的监狱”.论梁实秋当时所处的物质环境,与一座“牢狱”没有多大差别,且一住七年,而梁实秋豁达的心胸,实际上也就是为自己“减了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梁实秋除完成中小学战时教材编写任务外,还创作了《雅舍》等十几篇小品文,翻译了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国作品.梁实秋的这种对待逆境的从容、平和的心态,在后来物欲横流、浮躁之风盛行的形势下,有可借鉴之处.“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此处排比,看似多余的废话,实则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习的讥讽,亦有对自我个性的张扬,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