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谁说的

如题所述

意象,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
——例谈中国古代诗歌的解读
方睿

无需否认,作为教者,我更偏爱古代诗歌的教学。不仅因为自己对诗歌语言的那份凝练、情感表达的那种含蓄、意境营造的耐人寻味的一份迷恋,还因为诗歌中所渗透的精神和文化。品读古诗,犹如徜徉在一个丰富的世界里,感受美,感受真,感受力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木兰“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纯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气魄,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语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品读诗歌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可以提升人的审美思维、审美能力,进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尽管诗歌在初中教材中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在考试中占分的比值也不是很重,但我教得很认真,总希望学生也能陶醉于其中。
解读古诗,对话文本,是古诗教学的起点。
与散文不同,古代诗歌是有其独特的规定性的,对话文本,解读古诗,要从诗歌特质入手。诗歌的本质特征是内在的抒情性与外在韵律的结合。诗人的创作,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情与景、心与物构成了诗人创作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所以,体会物与景,体会心与情,是解读诗歌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入诗歌之“境”,领诗歌之“意”。
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寓“意”之“象”。《文心雕龙》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创作主体在构思时须对审美观照中的意趣、情志和浮现与脑际的外物形象相结合而成的审美意象进行加工。因此,品象,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步,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
1、公共性意象
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钱林森在《中国文学在法国》一书中说:“中国古诗语言是由整个象征形象所组成的富于隐喻的语言,这种种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想象和希望。”也就是说,我国古诗中的意象,大多都是公共性意象,是历史文化沉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规定和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领悟古诗中一些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对解读古诗非常重要。
例如李煜的《相见欢》(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的上阙用了多个意象写景——西楼、月、梧桐、深院。“西楼”多跟相思之情联系在一起,“月亮”在许多古诗中则是思乡的代名词,“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深院”则是已失去自由的词人的生活写照。如钩的残月,孤寂的西楼,词人形单影只的身影,透出的是那一份对家乡、对故土的无限思念;寂寞的梧桐,紧锁的深院,让这个秋天的夜晚更增清冷和凄凉。先人自古就有悲秋的情结,而在李煜的笔下,秋天的悲凉更加具体,更具艺术的穿透力。一弯残月映照着他的孑然一身,任凭西楼有多高,视线也难及他魂牵梦萦的“雕栏玉砌”,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了。下阙中暗含的核心意象“丝”,是绵长无绪的“思”的谐音,把词人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苦和思绪表现得更加凄婉动人。
可见,理解和体会古诗中这些常见意象的公共涵义,对体会诗歌的感情至关重要。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意象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约定俗成涵义的意象,如:“柳”是离愁别绪的象征,因为它不仅与“留”谐音,还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诗句中都弥漫着离别时的难舍和缠绵;“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等诗句中都能体会到;“菊花”是清高人格的写照,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借此物来抒怀;“落日”、“夕阳”则带上了离别和思念的意味,充满了人生悲凉的色彩,“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让人读来顿生惆怅之情……
2、个人性意象(私设意象)
个人性意象是诗人触兴于物,临时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艺术形象。古诗中也有这样的意象。在这类意象中,其象征意义缺少一种约定俗成性,或者不同于一般的约定俗成,理解这样的意象,对解读诗歌更为重要。
例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中有一个重要的意象“浮云”,是理解诗人情感的关键。“浮云”作为公共性意象,多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但在这首诗中则显然不是。诗人登山,既不写登山之事,也没写山中景物,开篇就极言山高、塔高,“千寻”一词极具夸张,“鸡鸣见日升”因“闻说”一词可知是虚写,其目的也在于突出山高、塔高。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我们都知道,江浙一带高山并不多见,作者极言其高,是想引出后面的感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显然不是漂泊无依的游子,也不是杜甫凝望泰山时让他陶醉不已、涤荡心胸的“曾云”,而是遮挡诗人视线、有可能阻碍他观望人生美景的东西,一个“不畏”让诗人的情感凸显出来。“浮云”在这首诗中究竟象征什么呢?联系王安石在北宋历史上的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浮云”在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笔下,正是那些阻碍他推行变法的保守势力。登高远眺,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个人性意象虽然缺少约定俗成性,但它一定切合诗人的心境,更能表现其独特的情感状态。只要我们知人论世,“瞻前顾后”,就不难体会这些意象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同样可以解开诗人情感的“大门”。
读诗,既要“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教古诗,更要“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一首优秀的古诗,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而这些情感和思想,既可以是一个人精神成长发育事必备的营养元素,将来也可能成为他的人生支点。可古诗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研究,我才刚刚起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