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天天在坟墓前讨吃祭品,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有富人请他大吃大喝.这种人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与此相反,而另有一些人平行高贵,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1)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2)“人乞祭余骄妾妇”一句,狠狠鞭挞了人生丑恶.全诗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3)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取自两个典故,前一句出自《孟子·离娄下》,讲有个齐国人很穷,但是他有一妻一妾.他每天一个人出门,见到别人祭祀祖先时就等在一旁,等祭祀完毕之后就乞求别人将祭品酒肉分一些给他吃,然后回到家,妻妾闻到酒味便问他何故,他很得意地说有钱的朋友请自己大吃了一顿.
第二句取自晋文公重耳的典故.当时晋国内部因争夺王位而大乱,公子重耳为了避祸远走他乡,晋国一些有才能有见识的人认定他能成就大事,所以便放弃了官职跟他一起逃亡,其中有一人叫做介之推.后来重耳果然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夺取了王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这时候他开始封那些当年追随他逃亡的功臣,介之推却不愿意做官,他带着老母逃到山林中藏了起来.晋文公找他不着,为了逼他出来就下令放火烧山,谁知道他还是不出来,结果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很是后悔,于是下令将每年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纪念介之推.每到寒食节,家家户户都不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冷的食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