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所处的时代特征

如题所述

李白,杜甫的诗歌为后世诗歌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以其鲜明的诗歌创作特色并峙于盛唐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传奇。李诗的的豪放飘逸,杜诗的沉郁顿挫,为何他们之间,有如此区别?这是因为,李白出生于商家,杜甫则出生于官宦家庭,两人出生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后来的生活经历不同,从而形成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的第一点不同——人生经历不同,除此以外,李杜诗歌创作方法的不同,也是李杜诗歌艺术特征不同的原因之一;李杜诗歌还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即使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会在他们的笔下放出异彩,李杜诗歌意象群的对比为本文的第三部分;在语言方面,李杜也各领风骚。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凡一代文学自有其一代之作家”。在唐朝这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真是名家荟萃,菁华宏富。在其众多的优秀作家中,尤为卓越伟大者,当推李白和杜甫。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把诗歌推向了艺术的高峰。
李白杜甫诗歌的两种不同艺术特色,对整个唐以后的诗坛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李白在诗歌艺术特色上主要注重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其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杜甫在诗歌艺术特色上注重描写现实,以沉郁顿挫为感情基调,其诗中有一种深沉的忧思,写出生民疾苦,怀友思乡,也写到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显得深沉阔大。李白杜甫的产生,绝非偶然,他们是唐代社会兴衰之交催生和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孕育的伟大诗人,对于他们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特色原因,文章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李杜不同的人生经历

1、出身不同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杜甫则是由盛唐转衰的一位伟大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官宦之家。其家庭有奉儒守素的文化传统,给他很深的影响。他经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使他历尽人生辛酸,看尽生民疾苦,因而关心国家安危。

2、人生经历不同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他年少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但他差不多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就着力的描写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拒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者。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到“登州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以次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虽然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但他又受到道家的影响,不时又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待御虚州》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的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徘徊。
杜甫出生于官宦,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的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杜甫一生在谋求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至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幕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的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抱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出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乎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丛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以次来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二、李杜诗歌的创作方法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的“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强盛而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特点,结合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呈现出与杜甫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而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的时代,是唐代由盛转衰的的剧变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造成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把诗人也卷入了社会的底层,也使用笔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卷,逐步攀上现实主义高峰。其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要体现在诗人的叙事诗上。
首先,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他的诗篇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屈,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须,结发长爱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槽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就是写历史人物如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等,也往往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化身,这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使诗增添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让读者感到热情亲切,而杜甫常寓主观于客观。杜甫的诗歌,善于把主观的思想内容融于客观的事实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这是杜诗的最大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如《丽人行》,作者从头到尾都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的感情和倾向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语,点逗处声声慨叹。”
其次,李白的诗句具有大胆的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燕山雪花大如席”等诗句,早已成为文学描写中夸张的典型。而他的喝酒,也是“会须一三百杯”,“愁来饮酒饮二千石”。他的登高,也竟然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尺”“举手可近月”的地步。这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夸张诗句,在李白那些气势雄壮,豪放不羁的诗篇里,比比皆是,琳琅满目,使人惊叹不已。杜甫则注重细节描写,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身特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兵车行》中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生恨?”这一细节,不仅揭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也揭露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深寓着作者的同情和愤慨。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源于作者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三,李白的大胆夸张离不开丰富的想像,因此,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想像总是那样出人意表,又是那样的天真纯洁,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一些写“月”诗。他喜欢明月,就想像明月可以问讯,追攀和摘揽。如《把酒问月》中写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又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俱怀逸兴思飞,欲上青云揽明月。”他又常把明月引为知己,想像明月可以伴他饮酒,送他远行,解他孤独,寓他乡情,甚至当月色不足时,也能赊些来。现实的世界对李白来说,往往显得狭小,憋闷,阴暗,因此他时常展开幻想的翅膀飞向天空仙境去寻求光明和自由。如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成的《古风》(九首)诗人就是驰骋美妙的幻想来写华山的仙景幻境。“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天台,高揖卫叔卿。恍惚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在这个仙界中,明星仙女的素手拿着芙蓉,云衣霓裳飘着宽宽的衣带,凌空飘拂,升天飞行,超脱缥缈,自由惬意的气氛弥漫在整个仙境,甚至“我”也接受明星之邀,恍惚与之同去,驾鸿飞升。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诗人运用幻想手法的杰作。奇妙的神仙世界。奇妙的神仙世界,有力地反衬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出李白对自由,解放的渴望与追求。而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加工,塑造出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幕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等,组成了一组人物形象画廊。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最后,李白的诗富有奇特的比喻。“轻面把朋友,对面九疑峰”,用山峰来比喻朋友间的猜疑,形象新奇而壮伟。“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用黄河可塞的惊心比喻,来反衬阵亡士卒的的妻子那种绝望的悲哀,也真够惊心动魄的了。他所写的瀑布、黄河、秋月、山峰皆雄奇壮伟、壮丽、灵活。杜甫的诗句却具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就以人物的语言来刻画心理,以塑造形象。《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独白写出,将她送别丈夫时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强和期待的复杂心理活动展示无遗,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他的《无家别》,《垂老别》也都用独白写成,《新安吏》、《潼关吏》均采用对话方式。这些人物的话语,通俗朴素,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年龄,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从这些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李白将诗歌推向了继屈原之后的又一浪漫主义高峰,而杜甫的出现,又把现实主义传统推进了一个更加自觉,更加成熟的阶段。
当然,在李白的浪漫主义色彩中,也包含现实主义的成分。最能体现李白这一特点的是他的游仙诗、写景诗。如《古风》(其十九),前部分写华山仙境,后部分的“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写的是血流中原的惨痛现实。诗人把美丽的华山仙境与流血的中原大地结合起来,反映了诗人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表现了诗人厌恶黑暗,追求自由的精神和关心国家民族的真挚感情。《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诗体现了这种艺术特色。杜甫的诗以真实反映现实见长,但他的不少作品也透露出理想主义光芒。如《望岳》中的“会将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年青时的自信与豪情。《饮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浪漫主义笔调写富有浪漫色彩的人物,呼之欲出,光彩照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突出第显示了诗人的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

三、李杜诗歌的意象群

李杜诗歌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即使是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会在他们的笔下放出异彩。然而,纵观他们的诗作,其意象群有所不同,各有风味。

李白诗歌的意象群由大鹏、凤凰、猛虎、天马、黄河、长江、明月、仙与酒、剑与侠等等构成。在这独特的意象群中,最富于个性特点的当数那奋飞高翔的大鹏。在大鹏身上,李白寄予了自己的理想,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大鹏赋》不仅写出大鹏“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力量,更写出大鹏不受任何束缚,任意翱翔云天的自由逍遥。大鹏是诗人的艺术化身,直到诗人临死之时,仍不忘怀大鹏,他沉痛的唱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在对鹏的哀挽中总结自己的一生。诗人还常借凤凰言志:“风饥不啄食,所食唯琅轩。焉能与鸡群,刺蹊蹙争一……。“表明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志向。
李白诗歌独特的意象群,界说了最具创造力的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本身。从他众多的诗篇中,我们不难发现,李白的大部分诗歌专力塑造和突出的正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不像王维,对于怎样感知世界是那样关注、留神,也不像王昌龄,对怎样表达细腻的心里情绪是那么的介怀。李白索要表达的正是一个选昂的“我”——如何、怎样、说什么、干什么、从而也形成了诗人特殊的表达方式,真率明朗,酣畅淋漓。
所谓真率明朗,就是毫无掩饰,直抒胸襟。李白的诗,总是“开心写意”,无所顾忌,无所遮拦,他赶与斥责最高的统治者,藐视炙手可热的权贵,公开表明对现实的不满明确表明不与世同流合污。得意时,他放声大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他高声的疾呼:“大道加青天,我独不得出!”他哭,就痛苦出声;他歌,就狂放高唱……总之,李白的所思所忆,所感所发,全都向世人敞开,让人看得一清而楚。读他的诗,如清秋明月,晶莹透彻,清光可鉴。表面上太直太露,实际上直醇芬芳,是人感奋激荡。
而所谓的酣畅淋漓,就是汹涌而来,尽情宣泄。栗暴的诗,常常是突兀而来,如飞瀑急流:“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成青丝暮成雪。”先声夺人,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而紧接着的,又往往是滚滚洪流,一泻无余:“弃我去者昨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将近酒》、《蜀道行》等诗,都是以奔放酣畅而著称的名篇。这些诗,大起大落,突兀变换,呈现出天马行空的气势,最能代表李白的诗歌德的个性特点。
杜甫的诗歌意向群,无不浸透着诗人忧国伤时,爱国悯生的感情,带有浓厚的忧郁色彩。同样是写凤凰,可他笔下的凤凰同李白诗中孤傲清高,洁身自好的凤凰截然不同。如《朱凤行》中那只处境艰险,孤无俦侣,但心系百鸟、仁爱善良的朱凤以及《凤凰台》中那只“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裹正为此,群盗何淹留”的悲凤,无不充满对黑暗现实在憎恨,对国家和天下苍生的关怀和同情。那一只只忧国忧民的凤凰,正是诗人的化身,充分表现了杜甫沉郁的风格。此外,桔树、瘦马、秋风、古塞、病桔甚至高江、急峡、危城等,也是杜甫的意象群。如“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底”等诗句,感情背伧,色彩忧郁,气氛沉重都有力的表现出杜甫深沉而忧郁的情思。杜甫虽不同于李白的真率明朗,酣畅淋漓但读起来却有另一番风味。
杜甫诗歌意象的组合,也不同于李白的诗歌的“疏宕”而是把若干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密度大。显得凝重、老成、深厚。如《登高》就是意象组织得十分紧密的一首诗,特别是首联和颔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象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而用字遣词又十分精密得当。从而沉郁顿挫地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半生艰难的身世家国之慨,被后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此外,“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细草微风岩,危墙独夜舟”等诗句,都是意象密度很好的句子。同时,杜诗的众多意象之间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如《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首联一乐景写哀情。花伤客心,颔联述山河壮丽,无限感慨;颈联论天下大事,词严义正;尾联讽刺当朝昏君,唱叹自遣。全诗意象密集,条例分明,熔自然景色、国家灾难、诗人情丝于一炉语壮意阔,寄慨颇深,鲜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四、李杜诗歌语言的风格

诗歌语言方面,李、杜也各领风骚。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形象的概括,特别是一些五、七言绝句,非常朴素简洁,流畅自然。无论是《绿水曲》,还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皆清新自然,珠圆玉润,确有芙蓉出水之美。同时,李白的另一些诗。如《行路难》、《古风》等,语言豪放雄健,长短错落,龙吟虎啸,又有俊逸的风貌。杜甫在《春日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诗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正式对李白诗歌语言两种主要风格的精确概括。
杜甫则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清此丽句必为邻”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锤炼,准确,富有创新的语言风格。
当然,李、杜各种体裁有都有很善用,无论古体还是绝句,律诗,都写的有声有色,妙趣横生。在各种体裁中,两者都善于写作古体。李白的五古诗代表作有《古风》(其十五),《子夜吴歌》,《月下独酌》等。七言诗代表作以《蜀道难》,《将进酒》《行苦难》 等为杰作。杜甫的五言古诗,《北征》,“三吏”,“三别”为空前杰作,均大开大合。七言古诗,更始纵横变化,姿态万千:既有流利自然的《醉时歌》,也有词藻富丽的《丽人行》,还有淋漓潇洒的《饮中八仙歌》,更有沉痛凄绝的《哀江头》等等。真是汪洋海河,蔚为大观。
李白尤长古体外,还有七绝。不管是“天门中断楚门开”的《望天门山》,还是“桃花塘水深千尺”的《赠汪伦》,都写的意境高远色彩秀雅,音韵和美。一般说来,李白喜欢律诗,尤不喜欢七律,或许是格律太严有缚与自由的天性。但特的五律却天姿秀丽,亦多佳作。
杜甫长于律诗。他的五言律诗,用事工巧,气象宏大,以《月夜》、《春望》、《邓岳阳楼》等外代表。七言律诗,更是杜甫的驰骋的天地。如《蜀相》、《狂夫》、《登高》等,皆字工辞对,声律和谐,与气象雄伟之中,饶富韵外之致,堪称唐代的上乘佳作。但五、七言绝句成就却不如李白。
李、杜在同一时代,却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诗风,而为同一高度,可谓是松柏异心而异负,珠玉疏质而皆宝。如此,李杜不愧为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在艺术特色上各具风格,李诗的豪放飘逸,杜诗的沉郁顿挫,然而他们在诗歌中都表现了非同一般的人格力量和个人魅力,李杜二人都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中要的贡献,因此在后世诗歌中的影响,可以说是千年不衰,直至今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