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李日华的《南西厢》与王实甫的《西厢记》有何差别?

李日华的《南西厢》与王实甫的《西厢记》有何差别? 请从内容、结构、形式上分析,谢谢!!

第1个回答  2014-08-24
明人改西厢记为南曲剧本的,据记载也有不少,最流行的本子,就是我现在看着的李日华撰《南西厢记》,至今有关西厢记的昆曲剧目仍是自其中出来的。但历来对之评价都不甚高,凌蒙初就直斥为:“点金成铁手!”并道:“…乃《西厢》为情词之宗,而不便吴人清唱,欲歌南音,不得不取之李本,亦无可奈何耳。”李渔也说他平生最不喜弋阳腔,听《西厢记》却只能听弋阳腔的,为的就是它不改北曲原词,高明得多。以明清这些素来视昆曲为雅调,闻花部则掩耳的士大夫们眼光评去,南西厢尚如此不可忍,足可见昆曲再雍容典雅,毕竟也有力不能及的所在了。 北西厢的曲子,真个是绝妙好词,奇怪的是我初时看它,竟一度也不觉其佳,大约那时年纪太小,读了一遍,便下了与林黛玉一样的评价:“淫词艳曲!”林是口毁之而心实誉之,我则是当真觉不出它的“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直到又过了数年,偶然再翻此文,猛然豁悟,惊觉其竟是无上妙品。以前看旧小说,还疑惑过怎么当时人总爱拿西厢的句子行酒令,且脱口而出,背诵得比四书五经还烂熟,待到自己喜欢上了,才知道只须颠倒看得几遍,不用记忆,那些清句丽句已自然而然刻板般到了心里,再也抹杀不得。人生遇合,真有不可思议之事! 正因为极喜欢北西厢,对南西厢的改作,实在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气忿,前人再评得苛刻,我也只会大点其头,附和不已了。想想李日华真是悲哀,以他之才,或许别出己意另作一篇,尚能获得好评,偏生要改动经典,岂非自寻苦吃!李日华还是全取王实甫的原句谱入南曲,仍有此讥,在其后尚有陆采另辟蹊径,不袭北曲一语翻作此剧,却更加是不能讨好,连后人骂也没招来几句,就此销声匿迹了。 说了半日西厢南北优劣,到底也没说他们如何为优,如何为劣,觉得只须略一比较,必定一目了然,姑且看看西厢中最脍炙人口的“长亭送别”一折(北曲原无折名,南曲是第三十一出,名“长亭别恨”): 王本北西厢第四本第三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作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么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时十倍。 【么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作望夫石。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此处收有《南西厢记》的曲谱: http://www.kunqu.net/MusicBook.htm 作者: 暮窗归了 2006-10-17 00:56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李日华的《南西厢记》 李日华 明代戏剧家。江苏吴县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无考。约生活于正德、嘉靖前后,以剧作《南西厢记》闻名。 宋元南戏中已有《张珙西厢记》(或称《崔莺莺西厢记》),明代前期的李景云(一说系元代人)亦作有传奇戏曲《崔莺莺西厢记》。上述剧本均已失传,仅存少量曲文。最晚在嘉靖初年,海盐人崔时佩又将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通称《北西厢》)改编为传奇,李日华再加以增补,成为长达38折的大型剧作。 《南西厢记》人物情节与《北西厢》几乎完全相同,并大量袭用《北西厢》的词句,思想平庸,艺术表现上缺乏独创性,所以"时论颇弗取"(《衡曲麈谭》)。明代另一位作《西厢记》传奇的陆采说:"李日华取实甫之语,翻为南曲,而措词命意之妙几失之矣。"(《陆天池西厢记序》)清初李渔甚至比之为"千金狐腋,剪作鸿毛;一片精金,点成顽铁"(《闲情偶寄》)。然而,明中叶北杂剧已经渐趋衰落。《南西厢记》的出现,使脍炙人口的西厢故事仍能长期活跃于昆剧舞台上,崔时佩、李日华的主要功绩即在于此。 自清中叶以来,《南西厢记》的《跳墙》、《寄柬》、《佳期》、《拷红》等出,一直是颇受欢迎的剧目。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改编的《西厢记》、 《红娘》、 《拷红》等,无不受到《南西厢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现存《南西厢记》较早的版本,是明代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本和周居易校刻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第30种即据富春堂本影印。明末《六十种曲》本和《六幻西厢》本是比较通行的版本,它们与早期版本的差别较大。 7 回复:李日华的《南西厢记》 南曲《西厢记》虽然由北曲故事改编而来,但为了要适合南曲演唱,对原曲词作进行改动在所难免。由于曲词的增删损益,使原剧中许多地方的文采和意境都遭到了破坏。同时,受一个时代主流审美价值观念的导向影响,南《西厢》与北《西厢》在思想的表达、趣味的倾向性等方面也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以《六十种曲》中所载李景云、崔时佩的南曲《西厢记》为例,全本共三十六出,较之王本《西厢记》,新增了许多内容,但在结构的细密紧凑、语言的典雅精致等方面却远不及王本。如张生初见莺莺后,王、李本中都有一段张生与法聪的对白,王本中作: (末云)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休说那模样儿,则那一对小脚儿,价值百镒之金。(聪云)偌远地,他在那壁,你在这壁,系著长裙儿,你便怎知他脚儿小?(末云)法聪,来来来,你问我怎使知,你觑:若不是衬残红芳径软,则这脚踪儿将心事传。…李本中作: (生)世上怎么有如此之女,岂非天姿国色乎?休说他那模样,只那一双小脚儿,值一百两黄金。(净)先生,他那双小脚值一百两黄金,我这一双大的值一千两。(生)你好不知趣。(净)先生,那小姐穿着绕地长裙,怎见得他脚儿小。(生)你出家人那晓其中趣来。(引净看介生)你看这苍苔上的不是。(净)还是读书人聪明,果然一双脚迹大些,一双儿小些,只有三寸三分。 两段对话,大意相近,但差别是非常明显的。王本用语含蓄简练、干净流畅,既道出了张生惊艳之下,对莺莺一见倾心,故而连脚印都观察得如此仔细,又从侧面进一步衬托出了莺莺脚似金莲、行如拂柳的轻盈体态。相形之下,李本的语言就比较粗糙、轻浮。张生赞叹莺莺脚小,本是他对莺莺爱慕之心的自然流露,但在法聪一再的装傻充愣、插科打诨下,反显得张生心怀不轨、言行猥亵。因此,观众一笑之余,很难对他俩的爱情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出于媚俗的目的,为了迎合观众心理,李本《西厢记》中还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插曲。上文所引法聪与张生的对话便是一例。又如第五出“佛殿奇逢”中,张生入普救寺拜见长老,长老不在,其徒法聪便回道:“我师父不在,方才办了八个盒子,望丈母娘去了。”张生道:“出家人哪得有丈母娘?”法聪又道:“徒弟家里去了。”象这样纯粹为了搏观众一笑,实际上却毫无意义、对全剧情节不起任何推动作用的人物对白在李本中不胜枚举。又如第七出“对谑琴红”中,机智伶俐的红娘居然小丑一般和琴童斗起了牌名,二人大打“嘴仗”,这就大大损害了观众心目中的红娘形象。 总的说来,虽然大部分格调低下、庸俗不堪的对话和行为都由琴童、法聪这类无关紧要的角色来承担表演,但红娘的性格特点、莺莺与张生惊世骇俗的爱情却被这些庸俗化的情节淹没了。正因为如此,原剧中张生与莺莺爱情的震撼力和整个故事对当时婚姻制度的批判在南曲《西厢记》中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注:《六十种曲》将《南西厢记》作者作李景云、崔时佩,有误;李景云另有剧作;应为李日华、崔时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