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要60万兵李信称20万灭楚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置的你怎么看呢?

如题所述

秦始皇能统一六国,除了继承老祖宗的政治遗产之外,其个人的能力也不容否认。应该说,秦始皇很明智的,就算犯了错误,也是知错能改,这点是很难得的。在伐楚之战中,先是李信称二十万人可以摆平楚国,结果却是大败而回。面对这种局面,秦始皇是如何处理呢?

第一,李信的牛皮吹破了

在发动伐楚战争前,秦王询问灭掉楚国需要多少兵力。少壮派将领李信说:“只需二十万就够了。”老成持重的王翦却答说:“非得六十万不可。”

当时秦国已灭了韩国、赵国,重创燕国,秦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致于认为楚国同样不堪一击。在秦王看来,王翦已经老矣,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于是他把伐楚重任,交给年轻气盛的李信。

王翦意识到秦王对自己不信任,便急流勇退,以疾病缠身为由,申求退休。秦王接受王翦的辞呈,解除其兵权。李信被任命为伐楚兵团总司令,蒙武为副将,领兵二十万,大举进攻楚国。

然而,面对国土广阔的楚国,秦军二十万根本不够用。随着秦军深入楚境,战线越拉越长,补给线越来越长,李信开始觉得不妙,这样打下去,迟早要被拖垮。慎重思考后,李信决定后撤。而此时,楚军开始大举反击。楚军连破李信与蒙武的营垒,秦军死伤无数,仅是都尉级的高级军官便被杀七人。

李信以为区区二十万之众可以踏平楚国,最后只得自取其辱,灰头土脸地败退回国了。

第二,秦王知错能改,请王翦出山

惨痛的失败终于令秦王嬴政清醒了。他还是知错能改的,看来灭楚一事,还得请老将军王翦出来才行。秦王亲自跑到频阳王翦家中拜访,希望他担负起灭楚的重任。

不料,王翦推托身体有病,不愿意重出江湖。王翦有自己的担心。自统一六国之战拉开帷幕以来,王翦、王贲父子伐赵、攻燕、破魏,功勋远在他人之上。该有的名誉都有了,功劳越大,权力越大,只会令君王猜忌心、防患心更强罢了。

秦王嬴政斩钉截铁、以不容反驳的语气说:“这事我决定了,将军不必多说。”这种说话的口吻,就如同当年秦昭王对白起的最后通谍。白起的下场,王翦是晓得的,因此他除了接受任命,别无办法。

逃是逃不开的,王翦便说:“若定要用老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没问题,就算是死六十万人,秦王也不会放在心上。

就这样,王翦重披战袍。临出征前,王翦提了一个特别的请求:他看中了一些良田大宅,希望秦王赏赐给他。秦王不禁大笑,你若灭了楚国,还怕没有豪宅可住么?军队出发后,王翦竟不死心,先后派五人,到秦王那儿落实封田赏地的事。当时很多人不了解王翦为何这样做,王翦解释说:秦王多疑,又把举国之兵交给我,岂能不猜疑、提防我?我讨取田宅,作为子孙的家业,是表明我志止于此,没有野心。

正是由于秦王知错能改,主动请王翦出山,最后王翦不负重托,灭了楚国。

第三,李信仍然受到秦王的重用

李信在伐楚之战中大败,狼狈回到秦国。秦王当然很愤怒,但是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把责任归之于自己。他对王翦这样说:““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李信干得不漂亮,让秦军蒙羞受辱;其二,主要责任是寡人,因为寡人不听老将军的话。

从这点看,秦始皇不愧为英明的领袖。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三国时的袁绍与诸葛亮。袁绍官渡之战吃了败仗,回来后不是像秦始皇那样主动认错,而是认为自己没听谋士田丰的意见吃了败仗,田丰会笑话我的,于是把田丰给杀了。

再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马谡去守街亭,大家都说马谡不行,没实战经验啊,诸葛亮不听。结果马谡吃了败仗,回来后,诸葛亮把他给杀了。从这点看,诸葛亮的胸襟比起秦始皇差远了。他没有像秦始皇那样,把用错人的主要责任归于自己,而是让马谡背黑锅。这种胸襟,决定了诸葛亮的北伐事业注定一事无成。

秦始皇不仅没杀李信,仍然重用他。后来,李信作为王贲的副手,参与灭燕、灭齐之战中,也算为自己挣回点面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