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义诗和绝笔诗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就义诗具体如下:

  1、就义诗:杨继盛诗

  《就义诗》是一首五言诗,为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临刑前所作。

  原诗没有题目,诗题是后人代拟的。就义,是为了正义而付出生命的意思。作者在诗中表示,自己报国之心不但至死不变,即使死后也不会改变。

  杨继盛(1516年[7] -1555年)明代著名谏臣。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8] 。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兵部员外郎。坐论马市,贬狄道典史。事白,入为户部员外,调兵部。疏劾严嵩而死,赠太常少卿,谥忠愍。[9] 后人以继盛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著有《杨忠愍文集》。

  2、就义诗:杨超诗

  诗文

  就义诗

  ——杨超

  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2注释

  ①这首诗,是杨超烈士就义时高声朗诵的。

  ②杨超(1904-1927):江西德安人。1923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由党派回江西担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后赴德安担任中共县委书记。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杨超同志曾经转往南昌、武昌、河南等地工作;10月,党任命他为特派员再回江西,不幸在九江被特务逮捕。1927年12月27日在南昌市德胜门外下沙窝牺牲。

  ③这句有时也被写作“满天风雨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④春秋时代,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没有一点罪而被楚平王杀死。伍子胥逃到吴国,取得了吴王的信任,起兵打进楚国京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报了杀害他父亲和哥哥的仇恨。这里是说革命必将获得胜利,烈士的鲜血绝对不会白流,具有英雄气概的革命同志一定会向敌人讨还血债的。

  3、就义诗:夏明翰诗

  夏明翰,字桂根,祖籍湖南衡山县,1900年农历八月生于湖北秭归。1917年春,夏明翰考入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追求进步,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19年五四运动波及湖南,夏明翰和同学们走出校门,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8年初,夏明翰被党调到湖北工作,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由于叛徒的出卖,同年3月18日他不幸在武汉被敌人逮捕。3月20日清晨,他被敌人押送到汉口余记里刑场。当敌执行官问夏明翰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大声说:“有,给我拿纸笔来!”于是,夏明翰写下了上述那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 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夏明翰悲壮地牺牲了,时年仅28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9
就义诗是为革命而死前写的诗,绝笔诗是一般死亡前写的诗。
第2个回答  2020-10-09
不灭的精神   1928年春由于叛徒出卖,周文雍不幸与陈铁军一起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施用了“插指心、放飞机”等种种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在监狱的墙上写下了这首气贯长虹的不朽诗作。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表现了作者宁死不屈的精神,他用头断、肢折来表现一个共产党员为了革命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并写出了革命者在敌人实行斩尽杀绝政策下,仍然毫不畏惧,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心。   “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诗句用壮士头颅与好汉身躯相对应,抒发作者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得解放即使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的豪情壮志。作者在写此诗后不久,与战友陈铁军英勇就义。在赴刑场的路上,他俩高喊革命口号,并唱《国际歌》,沿途群众无不为其感动;在刑场上,他们满怀激情发表了最后的演说,并当众宣布他俩的婚礼,体现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情操,实现了自己在诗中的诺言。   本诗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无华,气势豪壮,慷慨激昂,使人读后颇感痛快淋漓。这是一首短短的四句诗,以较少的笔墨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使人深受鼓舞。诗人虽然牺牲了,但他的诗还在,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堪称万世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