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粟秋子诗句

如题所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古诗文网APP客户端立即打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关注“古文岛”公众号,获取更多资料完善
wxguwendao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4-355
赏析

  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次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诗人在抒发感慨。盘,盘子,这里指碗。餐,指饭食。皆,都。意思说:有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借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吗?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而且,诗的前后联系很紧,顺理成章。没有前面两句的描述,后面两句议论就显得空泛,没有根基,没有力量。反之,没有后面的议论,前面的描述也就还停留在表面,意义也就没有这样深刻了。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9
一、春季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夏季

袁枚《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白居易《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秋季

杜牧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 牧《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刘禹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四、冬季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舟雪。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孟郊《苦寒吟》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