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权之诉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如题所述

撤销权之诉的法律规定有《民法典》当中的相关规定。具体内容有如果债务人有处分财产权益或者是延长债权履行日期的话,那么债权人可以到法院起诉,要求进行撤销债务人的有关行为。在进行撤销权时,需要要符合双方存在债务债权关系。

一、撤销权之诉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根据《民法典》
      第五百三十八条
      【无偿处分时的债权人撤销权行使】债务人以放弃其债权、放弃债权担保、无偿转让财产等方式无偿处分财产权益,或者恶意延长其到期债权的履行期限,影响债权人的债权实现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通说认为,债权人对债务人享有合法有效的债权是撤销权行使的前提条件。根据王利明教授的观点,一方面,当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时,债权人的债权已经有效成立,且不具有无效或可撤销的因素;另一方面,债权必须在债务人的处分行为之前就已经有效存在。这里需要探讨两个问题:
      1、债权人合法债权的认定是否以生效司法文书确认为必要。司法实务中,大多数法院在审理债权人撤销权纠纷案件时,均要求债权人享有的债权必须经过生效司法文书确认方才认定该债权合法。在司法实践中,债权人提起撤销权诉讼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的,那就是其债权已经通过生效司法文书的确认。
      2、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是否以其对债务人享有的债权到期为必要。实务中,大多数法院在审理债权人撤销权纠纷案件中,在认定债权人债权是否合法时,都会要求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清偿期已经届满,并且已经通过人民法院生效司法文书的确认。
二、撤销权行使的条件有哪些
      如果双方在撤销权的行使上产生争议的话,可以依据有关撤销权行使标准。以下是行使撤销权的条件:
      (一)债权人对债务人享有合法有效的债权
      这是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前提和基础。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时,债权人的债权已经有效成立,且不具有无效或可撤销的因素。另一方面,债权必须在债务人的处分行为发生之前就已经有效存在。
      (二)债务人实施了一定处分财产的行为
      债务人处分财产行为是撤销权产生的主要条件,没有此条件也就没有行使撤销权的必要。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三十八条规定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三类:
      1、放弃到期债权。就是说,债权到期后明确表示免除债务人的债务;
      2、无偿转让财产,如将财产赠与他人;
      3、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如将价值30万的汽车故意以8万价格卖掉。
      (三)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1、如果债务人的行为并没有成立和生效,或者属于法律上当然无效的行为,或该行为已经被宣告无效等都不必由债权人行使撤销权。
      2、财产已经或将要发生转移,债权人才能行使撤销权。
      (四)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
      这是债权人撤销权构成的一个重要判定标准。判断债务人的行为是否有害于债权,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债务人的行为是否导致其财产减少。如果债务人的行为并未减少其财产,例如有充分对价的买卖、互易、租赁、借贷,则不构成有害于债权的行为。
      (2)债务人财产的减少是否导致债务人无资力。如果债务人之行为虽然导致其财产减少,但并未达到债务人没有清偿资力的程度,即无资力状态时,则不能说该行为有害于债权。
      (3)债务人行为与无资力之间具有相当的因果关系,否则其无资力系由其他原因引起,则不发生撤销权。
      如果债权人想要提起撤销权诉讼的话,那么其前提条件是其对债务人享有合法债权,该债权不以生效司法判决确认为必要,也不以清偿期届满为必要。同时进行撤销权需要满足债务人进行了相关处分财产的行为,比如将财产赠送给其他人员,或者是以较低的价格进行转让了财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