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的变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6

建于1420年的天坛是北京最为著名的古迹之一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

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等。

古代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

又封尧之后人(一说黄帝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

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

汉高祖五年,本市被划入燕国辖地。

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

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

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

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

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

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区)与辽战斗,北宋大败,对燕云十六州从此望眼欲穿;辽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以此为起点计算北京建都史,至2009年,则为1071年),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以此为起点计算北京建都史,至2009年,则为856年),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此后元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明朝在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便于防守蒙古军,将都城迁至北京。

从那之后,北京成为了明朝的新都城。

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于1215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

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

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突厥语:Khanbalik,意为“汗城”,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据马可波罗游记叙述:元人笃信佛,象为佛教祥兽,当时大都常有象只漫步。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东行省。

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

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现在的北京也从此得名。

朱棣定都北京后,禁止象只再行走于北京。

北京城秩序井然,繁荣安乐。

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中央 *** 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时期,北京还曾一度降为行在,京师复为南京应天府。

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清 *** 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内城, *** 和 *** 居住外城。

清代的北京卫生问题奇差,皇宫里,太监如蚁阵。

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说:“街衢凸凹,尘风泥雨,牛溲马勃,嚣浊蒸郁,秽区也。”

近代

晚清时期(1860年-1912年)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使节和传教士得到特许进北京,在城内各处兴建教堂,使馆则集中在东交民巷。

中华民国初年(1912年-1928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中国 *** 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败回东北,北洋 *** 垮台。

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

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 *** 。

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国军北伐至人民 *** 进驻北平(1928年-1949年)

1928年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撤销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

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

这一时期,北京尽管不具首都的地位,但在教育方面仍有关键的优势,被国际人士称为“中国的波士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

伪中华民国临时 *** 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1945年8月21日,日本宣布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为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将军与中国 *** 达成和平协议,率领25万 *** 军队反正,中国人民 *** 进入北平市,实现对北京的解放。

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 在北京宣告成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