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名家诗词故事-唐诗篇-王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这是一部有关唐宋诗词故事的评书,非常不错,却没有文稿或书籍,就想着记录下来。但由于评书有些用语过于口语化,做过一些调整。另外,有些人名或地名能查的都努力去查过,查不到就只能音译了,若是音译的话会有指出,请知悉谅解!

        王湾是唐代诗人,洛阳人士,王湾在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后来做过几年荥阳主簿,在开元5年,也就是公元717年,唐朝决定编修官府所藏的书籍,王湾被推荐参与编书,主持集部的编辑工作。历时9年编成,共200卷,称为《群书四部录》。一共四大部,他编写了其中的一部。这书编成之后,一概有功人士都予以嘉奖,王湾也是功臣之一,所以又把他升迁为洛阳都尉。这也是王湾一生当中做得最大的官。这个都尉是个什么职位呢?就相当于当地的公安局长,只不过级别不同,有县一级的,有省一级的,以此区分。在开元17年的时候,王湾还把自己的诗送给当时的宰相萧嵩和裴光庭。之后很少有人再有人见到王湾,王湾也辞官不做了,游历于山水之间。王湾存下来的诗不多,只有10首,但是王湾在当时诗坛当中名声很大。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经常往来于吴楚之地,经常到江南游历。所以被江南的清丽山水所倾倒,并且受到当时江南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一些歌颂江南山水的作品。比方说在他的众多诗篇当中,有一首最为著名的《次北固山下》。这个“次”不是说“差”的意思,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就是现在江苏省镇江市东北有一座山叫北固山。这首诗是王湾游楚地到吴地,在沿江东行途中把船停泊在江苏省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的。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东升,诗人面对江南的景色,置身水陆孤舟,感受时光的流逝,油然而生的一种别绪的乡情。但是诗人情感内容完全容纳与当时特定的时空和生动的自然景象当中。因而诗的情调不仅没有哀婉凄惨,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于独特的江南景致和蓬勃的自然生机的一种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了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特别是其中有一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一句被后人所传诵。据说当时的宰相张说还把这句话写在了自己的政事堂前,作为诗的楷模。每每有人来都要让人观摩,让人学习一二,可见这首诗作用之大。同时也表现出当时的宰相对于这首诗所悟出的人生气度和胸怀。明代的胡应麟认为诗中的这两句是区别于盛唐和中唐、初唐的诗的标志。这首诗全诗如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上面已经说了,这是王湾东行去吴地的时候写得一首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是说当时的景色,山青水绿,天气暖和。漂泊在他乡的游子,已经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载客的归舟也开始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上。诗人开端写得很平实,就好比画家作画,先铺上底色。我成乘着船在绿水中前行,驶向北固山之外那遥远的目的地。现在春天来了,春潮涌涨,江面似乎两岸一样平,视野也显得更加开阔了,两岸的青山峻峭挺拔,立石如刀,卧石如虎。船向前行,山往后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积雪已经慢慢融化,因为它汇聚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所以长江的水啊一下子多了起来,江面似乎也宽阔了许多,再加之江水中央一支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得宽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似乎和两岸已经齐平了,所以高挂船帆,迎风吹过来二者相配合,“风正一帆悬”,勾勒出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北固山是扬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江海相接的地平线冉冉升起,回首西望却见西边天幕的夜色尚且没有完全褪去。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天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然地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残夜还没消退,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旧的一年还没褪去,江南就已经春回大地,一切已经是春意盎然。这“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一种景象,新旧交替的时光荏苒,描绘得传神入化。同时也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人在此昼夜交替,新旧相接之时也萌发出一种思乡归乡的乡情。所以这时候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的。在“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际,我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家里人是否都安好?这慰问的书信要如何送达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只好写一封信给那北归的大雁捎给洛阳的家人。让他们也了解我此时的心情。也劳烦这些大雁在路过洛阳的时候向我的家人问候。我非常想念他们。这样就使得自然的景物赋予了灵性,向人们诉说着心中美好的感觉和愿望。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写景诗,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非常高,因为王湾的诗不多,对于他的事迹也很少,所以诗人王湾我们就讲到这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