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中国中生代划分及生物界

如题所述

【任务描述】 ①了解中生代地质特征;②掌握中生代的地质时代划分;③了解中生代生物界面貌,鉴定代表性化石。

一、中生代地质特征

中生代生物界以陆生裸子植物、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类)和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类的繁荣为特征,所以中生代也称为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或菊石时代。白垩纪末出现地史中著名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在陆地恐龙类和海洋菊石、微体化石等门类中都有明确记录。中生代的古地理、古气候有了新的演变,三叠纪陆地面积继续扩大,海区缩小,陆相地层广泛发育。侏罗纪、白垩纪是中生代海侵较大的时期,但是亚洲中、东部海侵未曾到达,以大陆环境为主;大陆上湖盆发育,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盛,成为地史上又一个重要成煤期。中生代也是全球构造活动性增强的时代,三叠纪中期联合古陆达到了鼎盛时期,晚期进入分裂解体阶段;侏罗纪、白垩纪分裂解体愈渐加剧,大西洋和印度洋加速开裂,不断扩张,而特提斯洋渐趋消减萎缩;环太平洋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著名的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内生金属成矿带。

二、中生代地质时代划分

中生代(距今250~65Ma),延续约185Ma,分为三个纪,由老至新分别为三叠纪(距今250 ~205Ma)、侏罗纪(距今205 ~137Ma)、白垩纪(距今137 ~65Ma)(表9-1)。

表9-1 中生代与地层划分

(据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

三、中生代生物界面貌特征

古生代末期的全球性生物绝灭事件使生物界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生代开始,海生无脊椎动物、陆生植物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脊椎动物首次占领了海、陆、空全方位领域,显示了生物适应环境能力的巨大进步。

(一)陆生植物

二叠纪后期,植物界已发生大的变革,石炭纪-二叠纪最多的蕨类植物大量减少,而裸子植物中的松柏类、苏铁类和银杏类趋于繁盛,逐渐居于中生代植物界的主导地位(图9-1)。三叠纪的陆生植物以裸子植物中的松柏类,苏铁类和银杏类占主导地位,古生代常见的巨大的木贼类和石松类几乎绝迹,科达树大部分衰亡,只剩下小型草本类型,真蕨类到晚三叠世才繁盛。侏罗纪的植物界与三叠纪无显著不同,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本内苏铁类和松柏类为主,银杏常出现,真蕨类仍很重要,但种子蕨类几乎绝灭,木贼类尚有代表。侏罗纪前期,植物出现地理分带现象。白垩纪植物界是一个变革时期,陆生植物早白垩世与侏罗纪相近,以真蕨植物和裸子植物中的银杏类、苏铁类、本内苏铁类及松柏类为主,裸子植物仍占统治地位,但至晚白垩世植物界与新生代相似,以高等的被子植物占统治地位。

(二)无脊椎动物

中生代无脊椎动物十分繁盛,门类众多。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有软体动物中的菊石类、双壳类和箭石类,其次是六射珊瑚、腕足类、棘皮类、有孔虫、牙形石等,淡水无脊椎动物则以双壳类、介形类为主,其次是叶肢介、腹足类和昆虫等(图9-2)。菊石类在中生代分布广、演化快,成为重要的标准化石,往往可以进行国际性的对比。海相双壳类在中生代亦十分重要,特别是在三叠纪更显繁盛,往往与菊石一起组成重要的分阶组合。随着陆地的扩大中生代陆相沉积增加,尤其是亚洲,特别是中国侏罗纪、白垩纪以陆相沉积为主,淡水生物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主要为淡水双壳类、腹足类、鱼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类。

图9-1 中生代植物化石

(据杜远生等,2007)

1.Dictyophyllum (网脉蕨,T3);2.Clathropteris (格脉蕨,T3);3.Danaeopsis (拟丹尼蕨,T3);4.Bernoullia (贝尔瑙蕨,T3);5.Ruffordia (鲁福德蕨,K);6.Brachyphyllum (短叶杉,K1

(三)脊椎动物

三叠纪的脊椎动物已具有明显的中生代特色,但仍保留有一些古老的分子,因而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一方面古老的二叠纪爬行动物和两栖类经历了最后阶段,如两栖纲的迷齿类、原始爬行类中的杯龙类,以及兽孔类及原龙类等,在三叠纪时只有少数孑遗分子,其中似哺乳动物兽孔类的代表,中国有 Bienotherium (卞氏兽)、Sinokannemeyeria (中国肯氏兽)等。另一方面是新的一大群脊椎动物-爬行类的发展,特别是三叠纪中期出现的恐龙类,很快地分布到世界各地,到侏罗纪、白垩纪时,它们则成为压倒一切的陆上动物(图9-3)。三叠纪的恐龙属于蜥臀目中的原始的兽脚类和原蜥脚类,广泛分布于世界一些地区的晚三叠纪地层中。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行走的Lufuengosaurus (禄丰龙)属原蜥脚类,根据地层层序、共生的化石群,目前已将含禄丰龙动物群的地层的时代划归侏罗纪早期。三叠纪的另一部分爬行动物成功地适应了海水生活,即三叠纪中期开始出现的鱼龙类,例如Himalayasaurus tibetensis (西藏喜马拉雅鱼龙)。此外,蛙类和龟类的最早代表也在三叠纪开始出现。哺乳类在中三叠世开始出现,但个体小,数量少,这些早期哺乳动物在整个中生代还不占主要地位。

侏罗纪的脊椎动物已是典型的中生代面貌,爬行动物最繁盛,统治着当时的陆地、海洋和天空。陆地上以恐龙占绝对优势,有食肉的兽脚类恐龙,如我国的Szechuanosaurus (四川龙),Omeisaurus (峨眉龙)等,以及巨大的食植物的蜥脚类恐龙,如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 (合川马门溪龙)等;海洋中的爬行动物有三叠纪就“重返”水中的鱼龙类,侏罗纪达到最盛,其代表如Ichthyosaurus (鱼龙)等;空中的爬行动物以飞龙为代表,如Rhamophorhynchus (喙嘴龙)等。

图9-2 中生代无脊椎动物化石

(据杜远生等,2007)

1.Ophiceras (蛇菊石,T1);2.Hongkongites (香港菊石,J1);3.Nipponites (日本菊石,K2);4.Pseudoclaraia (假克氏蛤,T1);5.Myophoria (褶脊蛤,T3);6.Burmesia (缅甸蛤,T3);7.Trigonia (三角蛤,J);8.Inoceramus (叠瓦蛤,K2);9.Ephemeropsis (类蜉蝣,J3);10.Eosestheria (东方叶肢介,J3);11.Lycoptera (狼鳍鱼,J3);12.Trigonioides (类三角蚌,K1);13.Plicatounio (褶珠蚌,K1);14.Nippononaiua (富饰蚌,K21);15.Pseudohyria (假嬉蚌,K2);16.Hakeiecllia (贝荚蚌,P-K)

侏罗纪晚期,生物进化史上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即爬行动物演化成为鸟类,在德国上侏罗统中发现了Archaeopteryx (始祖鸟)。1996年,我国的古生物学家在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一种体态很小,但形似恐龙的化石,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早白垩世。开始以为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中华龙鸟的发现立刻在世界古生物界引起轰动,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从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新证据。我国的古生物学家研究后指出,中华龙鸟既保留了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具有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成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中间环节。

白垩纪脊椎动物出现了最早的蛇,最早的灵长类和真正的鸟类(新鸟类),但仍以爬行动物十分繁盛为特色。恐龙类仍占陆地上的统治地位,鱼类已发生了重要变化,除全骨鱼类进一步发展外,真骨鱼类也开始兴起。哺乳动物已出现了有胎盘类的代表。

四、技能训练——中生代典型化石识别

训练目的:观察中生代各纪代表性化石标本,了解中生代生物界面貌。

图9-3 中生代爬行动物

(据刘本培等,1996)

1.Lystrosaurus (水龙兽,T1);2.Coelophysis (腔骨龙,T3);3.Mamenchisaurus (马门溪龙,J3);4.Lufengosaurus (禄丰龙,J1);5.Tyyanosaurus (霸王龙,K2);6.Psittacosaurus (鹦鹉嘴龙,K1);7.Anatosaurus (鸭嘴龙,K2);8.Triceratops (三角龙及恐龙蛋,K2);9.Ichthyosaurus (鱼龙,J);10.Mosasaurus (沧龙,K2);11.Rhamphorhynchus (喙嘴龙,J);12.Dsungaripteris (准噶尔翼龙,K1);13.Archaeopteryx (始祖鸟,J3

(一)三叠纪

作为划分和对比三叠系的重要化石类型有菊石、双壳类和植物。

三叠纪菊石是以菊面石类为主,但尚有较古老的棱角石类和较进步的菊石类。早三叠世时,大都为壳面光滑,壳饰简单的类型。中三叠世则是壳饰较为复杂,具横脊和瘤,缝合线属较为复杂类型。晚三叠世时,壳饰及缝合线更趋复杂。

【任务】 观察并描述下列代表性化石:Ophiceras (蛇菊石),Tirolitea (提罗菊石),Protrachyceras (前粗菊石),Trachyceras (粗菊石)。

双壳类在三叠纪时非常繁盛,广泛适应于正常海水、咸化海及陆上淡水环境。有许多重要标准化石:Claraia (克氏蛤),Myophoria;(褶翅蛤),Yunnanophorus (云南蛤)。

植物界在三叠纪时,以松柏、苏铁、银杏类为主,种子蕨类也有少数代表。晚三叠世时,在华北及西北地区有Danaeopsis (拟丹尼蕨)-Bernoullia (贝尔瑙蕨)植物群。华南地区则为Dictyophyllum (网叶蕨)-Clathropteris (格子蕨),其中后一植物群可延至早侏罗世。

【任务】 观察并描述下列代表性化石:Danaeopsis (拟丹尼蕨),Bernoullia (贝尔瑙蕨),Neocalamites (新芦木),Dictyophyllum nathorsti (那托斯特网叶蕨),Clathropteris me⁃niscioides (新月型格子蕨),Pterophyllum ptilum (羽毛侧羽叶)。

(二)侏罗纪

侏罗纪时,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双壳类、箭石等为主,六射珊瑚及海胆、海百合也较繁盛。

侏罗纪的菊石大多数壳饰复杂,是海相侏罗系划分、对比的依据。此时的海相双壳类外壳普遍增厚。

【任务】 观察并描述下列代表性化石:Hongkongites (香港菊石)、Himalayites (喜马拉雅菊石)、Trigonia (三角蛤)。

侏罗纪淡水湖泊中产出的生物主要有鱼类、双壳类、腹足类、介形虫和昆虫等。它们是划分和对比陆相侏罗系的重要依据。

【任务】 观察并描述下列代表性化石:Lycoptera (狼鳍鱼),Mesoclupea (中鲚鱼),Ferganoconcha sibirica (北亚费尔干蚌),Lamprotula (客氏丽蚌),Psilunio globitriangularis (球三角裸珠蚌),Nakamuranaia chingshanensis (青山中村蚌)。

侏罗纪时,在我国有两个植物群。一为早中侏罗世的锥叶蕨(Coniopteris)-拟刺葵(Phoenicopsis)植物群,其中见有三叠纪后期的一些Dictyophyllum-Clathropteris植物群的分子(但不会出现瑞替克期的特有的Lapiaopteris,Ptilozamites等)。另一为晚侏罗世的鲁福德蕨(Ruffordia)-拟金粉蕨(Onychiopsis)植物群。

【任务】 观察并描述下列代表性的化石: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 (膜蕨型锥叶蕨),Phoenicopsis spiciosa (华丽拟刺葵),Baiera gracilis (纤细拜拉),Cladoplebis punctata (斑点枝脉蕨),Ruffordia gospperti (葛伯特鲁福德蕨),Onycchiopnis clongata (伸长拟金粉蕨),Nilssonia pterophylloides (侧羽叶型尼尔桑)。

(三)白垩纪

白垩纪时,生物界演化迅速,又是一个显著变革时期。中生代繁盛的恐龙、菊石及裸子植物,在白垩纪后期或末期相继衰退,而哺乳动物、被子植物开始崛起,预示新生代即将来临。

白垩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仍以菊石和双壳类为主。菊石类和壳形除正常平旋外,出现了旋转较松弛或拉直的壳形双壳类主要为厚壳类型,也有奇特外形的。此外,生活与海洋中的生物尚有箭石、有孔虫、海胆及腹足类等。

白垩纪淡水湖泊中生活的生物有双壳类、介形虫、叶肢介、鱼类等类别。

【任务】 观察并描述下列代表性的化石:Plicatounio (褶珠蚌),Trigonioides (类三角蚌),Pseudohyria gobiensis (戈壁假嬉神蚌),Nippononaia sinensis (中国富饰蚌),Sphaeri⁃um shantungensis (山东球蚬)。

早白垩世早期的鱼群性质上仍和晚侏罗世相近。早白垩世晚期,鱼群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真骨鱼类迅速演化,分布范围极广。

【任务】 观察并描述化石:副狼鳍鱼(Paralycoptera)。

陆生植物在早白垩世仍以真蕨和裸子植物中的银杏、苏铁及松柏类为主,被子植物很少。晚白垩世时,被子植物占主导地位,与新生代相似。在我国,早白垩世是晚侏罗世的鲁福德蕨-拟金粉蕨植物群的延续,但不再出现膜蕨型锥叶蕨。晚白垩世的被子植物群在我国很少有报导。

【任务】 观察并描述下列代表性的化石:Cupressinocladus gracilis (纤细柏型枝),Coniopteris nympharum (蛹形锥叶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