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古惑仔辛弃疾,为何说他写词只是爱好,杀人才是主业?

辛弃疾明明是我们课本里的文化人,为何写词只是他的爱好?

虽然辛弃疾是一个诗人,但是他的主业是一个将军,一个将军哪有不上阵杀敌的,所以写词只是他的爱好。还有就是辛弃疾的最大爱好其实是救国,在他出生的时候宋朝已经被金打的不成样了。

绍兴三十一年,金军把占领的步伐推向了南方。辛弃疾看到后,立即前往山东义军首领耿京,独自率领一支2000人的队伍。那时,叛军里有个和尚他很清楚自己的情况,但有一天他叛逃了。辛弃疾知道后非常生气。他告诉上级,三天内会把坏和尚抓回来,否则他会提头来看他。果然,他抓住了和尚和,尚逃不掉开始奉承他。他说他能看到辛弃疾的真身,他是个神兽。辛弃疾也没动摇。相反,他举起刀子,直接杀了和尚。

后来,另一个叫张安国的人叛逃,杀死了耿京。他立即下令50人冲进金军营绑架叛徒。这个营有5万士兵,所以当他带着正在吃饭跳舞的张安国时,金兵一点反应都没有。当他们反应回来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和人们一起逃跑了。

回到南方后,辛弃疾再也没有机会去强队,忠于祖国。由于英雄没有用,他被迫把剑换成笔。英雄情结一直在他心中燃烧,让他无法拥有。无论身在何处,他都不停地给朝廷写信,唠叨中原的恢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不再年轻和白发苍苍。当他沮丧时他开始写诗词,也就开启了他的诗人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辛弃疾的主业当然不是杀人,他也不是什么古惑仔,他只是一个文武兼备,内心深处永远燃烧着爱国之火的臣子罢了。

提起辛弃疾,我们都知道他是豪放派词人代表,毕竟我们最开始认识他,是在初高中的课本上,是从学习他的诗词开始的,所以对他的第一印象,难免会带着传统文人特性,觉得他也该是文弱的书生模样,只不过是感情更豪放了些。

不过等到更多地了解他之后,在知道了他原来也是南宋鼎鼎有名的大将,也曾参加起义,挥舞刀剑,加入杀敌的阵营,这时才觉得他和以往的认知有些出入,才会有种“他原来是这么猛的吗?”的反差感,但其实,辛弃疾一生满腔热血地参与战争,绝不是简单的“喜欢杀人”而已。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经沦陷在金人的手中,辛弃疾自己小时候就见到过许多让人仇恨的画面,金人对汉人的残暴统治,让他有了屈辱感,再加上祖辈也对金人恨之入骨,所以辛弃疾长大后,内心便有着一股强烈的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22岁的时候,辛弃疾就加入了起义军,在军队中他嫉恶如仇,勇敢又果断,他身上燃烧着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宋高宗就曾赞赏过他。

基于这种感情,辛弃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诗词,提出了不少建议,但他的这种过度热情反而让朝廷不太领情,他豪迈的性格和执着于北伐的信念,让他在官场屡次受挫。他多次被派去当地方官,去整顿地方治安,这与他最初的梦想背道而驰,因而也让他的内心愈加痛苦。

四十二岁时,辛弃疾被免职,此后隐居了二十年,六十五岁时,他感到自己垂垂老矣,于是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写下了那首名垂千古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十分悲壮,充满着他的无奈和失望,然而却依然豪气不减,可以想象,如果此时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仍会毫不犹豫地提刀上阵。

这就是辛弃疾,一个到老都还在念叨着自己再也不能上阵杀敌有多可惜的人,他并不嗜血,也不喜欢杀人,他只是想恢复被夺走的土地,想保护自己的族人罢了。

第2个回答  2020-09-18

 大宋第一古惑仔辛弃疾,为何写词只是爱好,杀人才是主业?

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一位非常爱国的诗人。因为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课本里,经常会见到辛弃疾,而且会读到他的大量诗歌。所以我们很自然地认为辛弃疾就是一个诗人或者是作词的人。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辛弃疾是一名军人。辛弃疾是一个非常具有爱国情怀的军人。当年北宋被金人占据以后。辛弃疾南下,他组织了一大批的武装力量来抗击金人的入侵。等到南宋建立以后,辛弃疾投奔南宋政府。后来在南宋政府里也有非常不俗的表现。

和其他的世人不同的是,辛弃疾是一位非常爱国的诗人,他主张的是组织兵力北伐。希望能够通过他的力量抗击惊人的入侵,收复宋朝的江山。所以说他是一名非常爱国的人。以前我们认为辛弃疾就是一个诗人,或者是作词的人,其实是不正确的,辛弃疾主业是当兵,他是一名军人。

而且他组织了很多抗击金人的战役,这些战争都获得了一些胜利。所以说,辛弃疾的成就还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当时南宋的那些奸臣的话。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可能会感动当时的宋朝皇帝。

宋朝组织兵力打基金人士里其实也是很有可能的,而且也是能够做得到的,因为当时南宋刚刚在江南站稳脚跟。如果组织兵力的话,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等到实力慢慢恢复以后,去抗击金人还是很轻松的,因为当时南宋的人口也是非常多的,而且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富庶,有很多的人口和财富。

所以说,在那种条件下,抗击精神是完全有可能的,当时辛弃疾正是考虑到了这种因素,所以他才主张北伐,主张抗击金人的入侵,收复宋朝的江山。但是无奈,因为当时南宋的皇帝比较软弱,而且也没有能力去收复江山。

所以辛弃疾一直郁郁不得志,虽然他多次上书建议,但是都没有成功。最后,辛弃疾。北伐的心愿也没有实现,郁郁而终。其实他的这种心情在他的很多诗词中都可以体现出来。他的很多诗词都是充满着一种爱国情怀的,想要说服当时宋朝的皇帝来抗击惊人的入侵。

但是不幸的是,最终没有成功,辛弃疾最终的心愿也没能实现。这可能是他终生的遗憾吧,因为他一直想回到自己的故土。但是他的这个心愿到死也没能实现了,真是非常的可惜。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个人之见,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喜欢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点赞关注,我将会和大家积极互动。

第3个回答  2020-09-19

是的,辛弃疾一生的确杀了很多人,但我们要说清楚他为何杀人,不然我们很可能会因为简单而血腥的“杀人”一词而埋没了一位传奇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公元1140年,此时距离北宋灭亡以及靖康之难已经足足过去了13年,辛弃疾出生的地方,已成为宋朝的故土,现如今的掌控着是金国。所以说辛弃疾一出生,便看到侵略者对中原人的屠戮以及压迫。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北宋遗民开始怀念起北宋的幸福生活,这种思想极大的影响了少年辛弃疾,所以辛弃疾长大成人后,便十分向往宋朝,同时对金国侵略者十分痛恨。当时正值金国与南宋政权摩擦不断的阶段,受到影响,北方被占领的地区起义不断,一腔热血的辛弃疾正是在这个时候加入到了义军当中。

被压迫的同胞,被侵占的土地,拿起刀剑反抗的人,自然会杀人,但这种杀人,是建立在侵略者的伤害自己的基础上的,不能单纯的用“杀人”二字来概括,因为这更是一种爱国行为,所以历史中的辛弃疾不仅仅是一位词人,还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的一生完成了很多诗人梦想却没有完成的事情,那就是文能挥毫泼墨,成就不朽诗篇,武能安邦定国,立下万世伟业。他不仅写出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样的经典词句,还创造了千军万马取人首级的传奇。

公元1162年,辛弃疾所在的义军出现了叛徒,不仅杀了义军首领,还叛逃到了金人阵营,辛弃疾率领仅有几十人的队伍,袭击敌军拥有上万人的营地,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的一生是幸运的,完成了提笔吟诗与金戈铁马的完美结合,但他一生也是不幸的,一味委曲求全的南宋朝廷中,主战派的辛弃疾终将成为最落寞的那一位。

与其说辛弃疾杀人才是主业,倒不如说辛弃疾的一生,都是在为爱国的主业而不懈奋斗着。

第4个回答  2020-09-19

事实上,说辛弃疾的主业是杀人,副业是写词,一点儿也不为过。辛弃疾的一首《破阵子》,至今读来,仍然让人热血沸腾。对于不了解辛弃疾的人来说,辛弃疾一定是一位背负书袋,书卷气非常重的男青年形象,然而,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样。那么,辛弃疾是怎样一个人?

南宋文豪陈亮曾在《辛稼轩画像赞》中这样评价辛弃疾:“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谓“背胛有负”,就是说肩部肌肉发达,可见,辛弃疾绝不是一个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当然,辛弃疾与张飞、李逵之类的人不同,他就是一位集彪悍与智慧于一体的猛人。

简单地说一下辛弃疾的身世,他出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其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宋朝的半壁江山已经沦陷。在辛弃疾的一生中,有一个人对他的影响最深,此人便是他的祖父辛赞,辛赞乃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虽然辛赞当了金朝的县令,但是他骨子里却偏向宋朝,辛赞非常喜欢辛弃疾,他经常给辛弃疾灌输抗金复宋的教育,这对辛弃疾的未来影响非常大,事实上,辛弃疾的名字也是辛赞所取,所谓“弃疾”,就是学习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去病”。

有了辛赞这位祖父,辛弃疾的童年属实过得非常充实,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练习武术,就这样,辛弃疾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辛弃疾一生做过不少惊天动地地事,比如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南下侵宋,辛弃疾拉起一支两千人的部队投靠耿京。后来,起义军中出现了一个名为义端的叛徒,辛弃疾听说之后,二话不说就拍马扬鞭,将义端抓了回来。又有一次,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起义军首领耿京,投靠了金国,辛弃疾一怒之下带领50人冲进金军5万人的军营,将张安国绑走,让一众金兵为之胆裂。

可见,辛弃疾不仅是一位大词人,更是一位大将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