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哲理的成语“欲速则不达”,古今中外,关于欲速则不达的故事有哪些?

如题所述

1、春秋末期,齐国国王齐景公非常器重和依赖相国晏婴,也就是晏子,国中大小事情,无论何事,齐景公都要向晏婴请教,然后才可以定夺。

一次,齐景公到渤海湾去游玩,正玩到兴头上,忽见一名侍者骑马飞奔而来报告说:“大王,大事不好了,相国晏婴得了重病,眼看要死了。恐怕您赶不上看他最后一眼了”。

齐景公听到这个消息,大失所措,下令马上回京,他挑选了最好的驭手驾车,挑选了最好的马匹拉车,急急忙忙的出发了。

在车上,齐景公不住地催促驭手:“快点,再快点!不然相国就会危险的!”虽然马车跑得已经够快的了,齐景公仍然觉得太慢,于是就把驭手推到一边,索性自己拿起鞭子赶起车来了。

这样跑了一阵子,齐景公还觉得不够快,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心急如焚的齐国国君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干脆跳下马车,徒步奔跑了起来,跑了一会儿,齐景公累得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

齐景公当然没有四条腿的马跑得快了,他一心求快,结果反而更慢了。

2、顺治年间,有个人从小港要到镇海县城,路上要带一些书,于是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捆好书,跟随自己一起出发。路走到一半,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他不确定在城门关闭之前能否赶到,于是问路人:“我还来得及赶去县城吗?“

那路人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小书童,回答说:“你要是慢慢地走,应该还能在关城之前赶到;如果你要急急忙忙赶路,城门恐怕就要关上了。”

那人听了有些动气,觉得这路人是在戏弄他。于是没有答话,和小书童急匆匆的快步前进。眼看城门就在前方了,没想到小书童不小心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

等他们把书理齐捆好,再赶到城门时,前方的城门已经关闭了。这个时候,他才明白路人说的话,可真的是忙中出错。

3、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他才思敏捷,文学素养很高,经常得到孔子的称赞。

有一年,子夏因为才能出众,被派到莒父(当时是鲁国的一个县,大概位于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孔子,向老师请教说:“请问老师,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而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深深鞠躬,说道:“谢谢老师的教导,我一定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然后告别孔子,到莒父上任去了。

4、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5、12月7日日本发动的珍珠港战役获得巨大成功。美军战舰被击沉4艘,重创1艘,炸伤3艘,炸沉其他船只10余艘,击毁飞机260余架,死伤人员4500多人。

而日本仅损失飞机29架,潜艇6艘,死伤200人。日本在突袭珍珠港的同时,出兵五路,向东南亚和西太平洋进攻。英国2艘战航威尔斯亲王号和却敌号在新加坡附近被击沉,失去了在远东的主要力量。

美国在菲律宾失守后只得将远东陆军司令部撤至澳大利亚。到1942年6月,日军占领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但这一胜利,导致了日本甚至整个德、意、日轴心国更快走向灭亡。美、英在珍珠港事件后决心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1941年12月,两国首脑举会“阿卡迪亚会议”提出组建反法西斯国家联盟,后经中、苏等国协商,1942年1月1日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告的第一事项是“每一政府保证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

以对抗三国同盟成员及其仆从国”,随后又有21个国家加入。法西斯的末日终于到来了。日本以珍珠港战役的胜利换来了战略的失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8

1、揠苗助长

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2、子夏的故事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果农儿子的故事

有一位老果农已是癌症末期,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一日,他说要验收两个儿子在他养病期间栽种水蜜桃的成品,藉此决定遗产分配的比例。

大儿子秉性忠良温厚,做事光明磊落,脚踏实地,精挑细选了不大不小却色泽漂亮,坚实饱满,整整一箩筐的水蜜档桃.小儿子向来好动,有些好高骛远,尽挑硕大,甚至略呈烂熟的水蜜桃,装盛得像一座小山。

两兄弟开心地要把水蜜桃运下山,弟弟超载的水蜜桃不堪山路颠跛,倾覆而全毁;反观哥哥则是一路安稳,完成地呈献给父亲,关因此获信任,分得六成的田地。

4、铁杵磨针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5、齐景公与晏婴

春秋末期,齐国国王齐景公非常器重和依赖相国晏婴,一次,齐景公到渤海湾去游玩,正玩到兴头上,忽见一名侍者骑马飞奔而来报告说:“大王,大事不好了,相国晏婴得了重病,眼看要死了。恐怕您赶不上看他最后一眼了”。

齐景公听到这个消息,大失所措,下令马上回京,他挑选了最好的驭手驾车,挑选了最好的马匹拉车,急急忙忙的出发了。

在车上,齐景公不住地催促驭手:“快点,再快点!不然相国就会危险的!”虽然马车跑得已经够快的了,齐景公仍然觉得太慢,于是就把驭手推到一边,索性自己拿起鞭子赶起车来了。

这样跑了一阵子,齐景公还觉得不够快,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心急如焚的齐国国君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干脆跳下马车,徒步奔跑了起来,跑了一会儿,齐景公累得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

齐景公当然没有四条腿的马跑得快了,他一心求快,结果反而更慢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18

1、齐景公与晏婴

春秋末期,齐国国王齐景公非常器重和依赖相国晏婴,也就是晏子,国中大小事情,无论何事,齐景公都要向晏婴请教,然后才可以定夺。

一次,齐景公到渤海湾去游玩,正玩到兴头上,忽见一名侍者骑马飞奔而来报告说:“大王,大事不好了,相国晏婴得了重病,眼看要死了。恐怕您赶不上看他最后一眼了”。

齐景公听到这个消息,大失所措,下令马上回京,他挑选了最好的驭手驾车,挑选了最好的马匹拉车,急急忙忙的出发了。

在车上,齐景公不住地催促驭手:“快点,再快点!不然相国就会危险的!”虽然马车跑得已经够快的了,齐景公仍然觉得太慢,于是就把驭手推到一边,索性自己拿起鞭子赶起车来了。

这样跑了一阵子,齐景公还觉得不够快,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心急如焚的齐国国君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干脆跳下马车,徒步奔跑了起来,跑了一会儿,齐景公累得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

齐景公当然没有四条腿的马跑得快了,他一心求快,结果反而更慢了。

2、列子御风而行

列子拜壶丘子为师,与盲人伯昏成为至交好友,尽力向他们学习修道方法。

他学会了凭空御风飞行,很高兴地乘风归乡,造成了一时的轰动。一位姓尹的学生非常想向列子学习御风飞行的绝技,就住到了列子家,认真地做各种事务。他几次向列子请教,要求学习绝技,但列子不置可否,他失望地回家了。

几个月后,姓尹的学生又来拜见列子,检讨了自己的急切鲁莽。列子针对他求绝技心切的心态,向他讲述了自己修道的经过。

列子说:我拜壶丘子为师以后,经过三年时间的修心养性,变得心中不敢存是非念头,口中不敢说利害得失,这时才赢得老师多看我一眼。

我又继续进行忘掉自我、忘掉方法的修炼,七年以后,达到了随心所念而无是非对错、随口而言无利害得失的境界,老师才让我坐在他面前听他论道。

九年之后,任我心中所想、口中所说都不会涉及利害是非了,那时只觉得通体光明,内外如一,可以用眼代替耳朵听,用耳代替鼻子闻,用鼻子当嘴巴说活,用嘴巴食气,人体感官的功能失去了差别。

于是当心神凝聚之时,豁然感到身体消释、骨肉融化,不知不觉地随风飘浮起来,忽东忽西,最后我也分不清是风乘我,还是我乘风了(与虚空同一境界)。

列子谆谆教导他的弟子说:“当心中不再有利害得失、无法无我,生命之气就能与自然之气连成一体,成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于是你就是山,就是海,就是虚空,自然就能御风而行了”。

3、庖丁解牛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

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4、揠苗助长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5、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欲速则不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18

1、春秋末期,齐国国王齐景公非常器重和依赖相国晏婴,也就是晏子,国中大小事情,无论何事,齐景公都要向晏婴请教,然后才可以定夺。

一次,齐景公到渤海湾去游玩,正玩到兴头上,忽见一名侍者骑马飞奔而来报告说:“大王,大事不好了,相国晏婴得了重病,眼看要死了。恐怕您赶不上看他最后一眼了”。

齐景公听到这个消息,大失所措,下令马上回京,他挑选了最好的驭手驾车,挑选了最好的马匹拉车,急急忙忙的出发了。

在车上,齐景公不住地催促驭手:“快点,再快点!不然相国就会危险的!”虽然马车跑得已经够快的了,齐景公仍然觉得太慢,于是就把驭手推到一边,索性自己拿起鞭子赶起车来了。

这样跑了一阵子,齐景公还觉得不够快,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心急如焚的齐国国君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干脆跳下马车,徒步奔跑了起来,跑了一会儿,齐景公累得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

齐景公当然没有四条腿的马跑得快了,他一心求快,结果反而更慢了。

2、列子拜壶丘子为师,与盲人伯昏成为至交好友,尽力向他们学习修道方法。

他学会了凭空御风飞行,很高兴地乘风归乡,造成了一时的轰动。一位姓尹的学生非常想向列子学习御风飞行的绝技,就住到了列子家,认真地做各种事务。他几次向列子请教,要求学习绝技,但列子不置可否,他失望地回家了。

几个月后,姓尹的学生又来拜见列子,检讨了自己的急切鲁莽。列子针对他求绝技心切的心态,向他讲述了自己修道的经过。

列子说:我拜壶丘子为师以后,经过三年时间的修心养性,变得心中不敢存是非念头,口中不敢说利害得失,这时才赢得老师多看我一眼。

我又继续进行忘掉自我、忘掉方法的修炼,七年以后,达到了随心所念而无是非对错、随口而言无利害得失的境界,老师才让我坐在他面前听他论道。

九年之后,任我心中所想、口中所说都不会涉及利害是非了,那时只觉得通体光明,内外如一,可以用眼代替耳朵听,用耳代替鼻子闻,用鼻子当嘴巴说活,用嘴巴食气,人体感官的功能失去了差别。

于是当心神凝聚之时,豁然感到身体消释、骨肉融化,不知不觉地随风飘浮起来,忽东忽西,最后我也分不清是风乘我,还是我乘风了(与虚空同一境界)。

列子谆谆教导他的弟子说:“当心中不再有利害得失、无法无我,生命之气就能与自然之气连成一体,成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于是你就是山,就是海,就是虚空,自然就能御风而行了”。

3、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他才思敏捷,文学素养很高,经常得到孔子的称赞。

有一年,子夏因为才能出众,被派到莒父(当时是鲁国的一个县,大概位于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孔子,向老师请教说:“请问老师,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而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深深鞠躬,说道:“谢谢老师的教导,我一定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然后告别孔子,到莒父上任去了。

4、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5、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欲速则不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9-26
【成语】:欲速则不达【yù sù zé bù dá】
【基本释义】不从实际出发,一味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速:快。达:到。
【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近义词】偃苗助长
【反义词】一蹴而就
【例句】欲速则不达,你得一步一步地干。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他才思敏捷,文学素养很高,经常得到孔子的称赞。有一年,子夏因为才能出众,被派到莒父(当时是鲁国的一个县,大概位于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孔子,向老师请教说:“请问老师,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而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深深鞠躬,说道:“谢谢老师的教导,我一定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然后告别孔子,到莒父上任去了。这段话被记载在《论语.子路》中,从这段话中产生了成语“欲速则不达”,人们常用它来说明如果干一件事情的时候,过于性急图快,不讲求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欲,想要;速,快速;达,达到,完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