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站桩的基本概念

如题所述

《论意拳之哲理根据》中说:「庄子曰:『物物者非物』[4]。意即使物质成为物质者,并非物质。意拳主张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合,亦可谓力者非力也。换言之,使力成为力者并非力,是精神也、意念也。此即意拳之实质所在。」 什么是「意」? 简言之,「意」就是「感觉」,也是『意拳』的根本所在,没有了意就没有意拳。这种「感觉」当然有别于平常生活的感觉,而是变化的感觉。在练习站桩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感觉,练习者要做的,首先只是专心感觉它(意感)的出现。它出现了不是要控制或追寻它,因为若有了这种心态,就是意的执着,感觉便会消失,继而出现着相着形、力量出尖破体的现象,身体力量失衡,再不能达到「均整、单双重」的结果了。
感觉的出现,最先由静开始,当入静之后,便能定。定是不可动摇之意;有了定,才能不受外界骚扰。 入静之法很多,有守命门、守丹田…等,意拳的入静法是利用「假借」。要求做到“放松又放松,假借又假借”。
假借的运用是集中精神,顶心有如牵着一条丝线,令头顶不致下垂或歪斜,再想像自己浸沉在水中,感觉水中浮力,令肌肉处在放松的状态,手抱着一个水球。由于水球表面湿滑,要捉紧是不容易的,太大力的话,球便会因“水”的浮力而滑走。若力量不足,又控制不了球的稳定。借着抱球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时而收紧,时而放松;最后「意紧而力松」,杂念便会渐渐消失,“球”的感觉便会出现,这才是所谓的「意感」。意感不是所追求的目的,只是一种过渡的产物,「执着己身一无是处,离开己身无物所寻」,便是要求练习者不要拘执一点点感觉。只需要感觉它,而不是要掌握它和控制它的出现。 所谓「意紧力松」不是刻意的将肌肉放松,重要在于精神,透过精神高度集中而产生放松的结果。更要做到「松松紧紧莫过正」,松紧得宜才能得到「得力、长力、又舒适」。一切都在微微一点点之中,一旦有了着力、着意的拘执,肢体便会出现僵硬、犯力和双重的毛病,是一点也不会舒适的。
初习时,「假借」的作用未能发挥,杂念便会不断出现,骚扰意志,此时切勿刻意驱赶杂念。「勿助勿忘」,才是守静之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