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湘潭大学《信息资源管理》课程课件或者教学大纲 有的朋友速度啊 有分送上

迫切需求 同志们 谢谢啊
可以发我邮箱里 [email protected]
美女 还有余下7章的吗 帮帮忙啦 我给你增加悬赏~

领赏来咯、、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资源
1、信息资源的定义:信息资源,就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 生产者等)的集合。
2、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一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3、信息资源的测算方法:一是从信息产业的角度展开。二是从社会的信息和信息能力角度来测算社会经济信息化程度(信息化指数法)。
4、信息化指数包含一套指标体系,由信息量(Q)、信息装备率(E)、通信主体水平(P)、信息系数(U)4个主要因素构成,具体又分解为11个小的变量。
Q:Q1人均年使用函件数 Q2人均年通电话次数 Q3每百人每天报纸发行数 Q4万人书籍销售点数 Q5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
E:E1每百人电话机数 E2每百人电视机数 E3每万人电子计算机数
P:P1第三产业人数的百分比 P2每百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
U: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例
5、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角度出从四方面分:(1)记录型信息资源 (2)实物型信息资源 (3)智力型信息资源 (4)零次信息资源
6、信息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一般特征:(1)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 (2)稀缺性 (3)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特殊性包括:(1)共享性(2)时效性 (3)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 (4)不同一性 (5)驾驭性
7、信息资源的功能:(1)经济功能 (2)管理与协调功能 (3)选择与决策功能 (4)研究与开发功能
8、加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重的问题:(1)要注重观念的更新 (2)要注重信息资源开发规模性和利用的综合性 (3)要重视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

第二章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1、信息资源管理,简称IRM,是指管理者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2、信息资源管理三个典型的阶段,传统管理阶段、信息(技术)管理阶段和信息资源管理阶段。
3、经济手段的引入主要基于这样几方面的原因:①用于信息活动和信息管理的预算有限,需要合理分配各项开支;②信息系统所采用的各种技术设施越来越昂贵,信息服务的耗费越来越大,需要对成本效益进行认真分析;③信息和信息服务中的有偿成分增多,这些都需要用经济手段对信息和信息活动进行研究和管理。
4、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的分目标:(1)信息资源开发分目标 (2)信息资源利用分目标 (3)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分目标
5、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1)制定信息资源的开发战略、规划、方针和政策,使信息资源的开发活动在国家统一的指导和管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使信息资源的开发成果不仅成本低、价格廉.而且能很好地做到三个“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需求、贴近用户),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 (2)制定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规章和条例,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监督和保障体系,使信息资源管理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开发出来的信息资源能得到充分、及时、有效的利用 (3)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的资、权、利界限,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机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4)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管理网络的建设,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建立在较高的起点和良好的社会基础上。
6、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1)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管理新天地 (2)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是使信息资源真正得以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必要条件 (3)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有利于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的合法权益
信息资源管理效果可以分为宏观效果、中观效果和微观效果。
宏观管理:一种战略管理,一般由国家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主要是在宏观层次上通过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管理条例等来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使信息资源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不影响国家的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合理的开发和最有效的利用。
中观管理:一般由各地区、各行业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制定地区或行业性政策法规和管理条例,来组织、协调本地区、本行业内部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以及本地区、本行业与其他地区、其他行业间的信息资源交流关系,使本地区、本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在总体上与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不相冲突的同时,能更好地符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客观实际,并体现本地区、本行业的利益。微观管理
微观管理:是最基层的信息资源管理,一般由各级政府部门、信息机构和企业等基层组织负责实施。其主要任务是认清组织内各级各类人员对信息资源的真正需求,合理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技术手段:指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信息加工方法,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内容。
经济手段:指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的利益诱导作用,促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从经济利益上关心自己的活动,是一种间接组织和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手段。
法律手段:指用以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各种有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手段:指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采取命令、指示等形式来直接控制和管理信息资源及其相关活动。

第三章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指为最大限度减少宏观经济浪费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对现代技术
成果与各种投入要素进行的有机组合。
“帕累托最优”:资源的最大效率配置。资源配置是否达到帕累托最优,这在经济学
上为帕累托边际条件:(1)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达到最优 (2)生产要素在不同产品部门的投入达到最优 (3)产出的组合达到最优
吉尼系数:由绝对平等线和实际洛沦兹曲线围成的阴影部分面积,与由绝对平等线和
绝对不平等线围成约三角形OEF的面积的比例。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信息资源的横向配置包括区域配置和行(产)业配置;信息资源的纵向配置是指只有符
合资源增值的投资项目,才能吸引资源的流入。
5、配置机制主要应包括三个部分:(1)市场配置机制,即市场通过价格杠杆自动组织信息的生产和消费;(2)政府配置机制,即政府利用政策、法律、通过直接投资和财政补贴来调整信息产出;(3)产权配置机制,即通过调整和明晰产权,优化信息资源配置。
6、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表现:(1)市场可以减少信息生产的不确定性影响 (2)市场能自动地使企业、个人甘冒创新风险,为信息生产提供动力。(3)市场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信息生产。(4)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创新。(5)市场制度有助于培育创新的主体——企业家。
7、市场失灵的表现:(-)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 。 市场调节实现的经济均衡是一种事后调节并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产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总量的失衡。此外,市场经济中个人的理性选择在个别产业、个别市场中可以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但个人的理性选择的综合效果却可能导致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如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作为理性的个人自然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增加支出购买商品,而每个人的理性选择所产生的效果便是集体的非理性选择——维持乃至加剧通货膨胀;同样,经济萧条时,则相反。使经济更萧条。再者,市场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谋求最大的利润,往往把资金投向周期短、收效快、风险小的产业,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垄断 。生产成本的水平使市场主体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同地位,进而导致某些处于有利形势的企业逐渐占据垄断地位。
同时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一些市场主体往往通过联合、合并、兼并的手段,形成对市场的垄断,从而导致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扭曲,使其不能发挥自发而有效的调控功能,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三)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的外部效应。经济外部效应意味着有些市场主体可以无偿地取得外部经济性,而有些当事人蒙受外部不经济性造成的损失却得不到补偿。
(四)市场机制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物品的供给。正是因为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特征,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的减少,于是只要有公共物品存在,大家都可以消费。这样一方面公共物品的供给需要成本,这种费用理应由受益者分摊,但 另一方面,“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策谁来得到它”,即公共产品的供给一经形成,就无法排斥不为其付费的消费者,于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如前所述的经济外部效应以及由此而出现的“搭便车者”。更严重的是,既然如此,人人都希望别人来提供公共产品,而自己坐享其成,其结果便很可能是大家都不提供公共物品。
(五)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一般说来,市场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分配结构的均衡和公正。此外,市场调节本身不能保障充分就业,而失业现象更加剧了贫富悬殊,这对经济持续增长是个极大的威协:少数巨富控制经济命脉;潜在的资金外流;众多的贫困者导致社会总消费的不足,从而市场难以发育等等更严重的是,过度的贫富分化“不仅削弱了社会的内聚力,而且培养了不公正,因而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维系社会的政治纽带。
(六)市场不能自发界定市场主体的产权边界和利益分界,实现经济秩序。经济人以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主体过程中会产生利益矛盾和冲突,而当事人自己以及市场本身不具备划分市场主体产权边界和利益界限的机制,更不具备化解冲突的能力。这就需要以社会公共权力为后盾的政府充当仲裁人,设定体现和保障市场原则的“游戏规则”,即以政策或法律的形式明晰界定和保护产权关系的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保证市场交易的效率和公正性。再进一步地说,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残酷性容易诱发人们铤而走险,产生非法侵犯他人权益的犯罪行为,扰乱社会经济生活秩序。
8、马太效应:奉行等价交换、公平竞争原则的市场分配机制由于各地区、各部门(行业)、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人的自然禀赋、教养素质及其所处社会条件的不同,造成其收入水平的差别,产生事实上的不平等,而竞争规律往往具有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财富越来越集中。导致收入在贫富之间、发达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9、信息市场失灵:(1)信息市场本身并不能保证构建一个最有利于信息生产的市场结构;(2)市场不能自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与信息活动有关的法律、政策。(3)产权明晰是信息市场有效性的前提,但市场本身不能界定产权。
10、信息市场失灵的原因:(1)信息的外部效应。(2)信息的公共物品的属性。(3)信息商品的垄断性。(4)信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5)信息活动的非营利性。
11、政府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五个目标:(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公共信息服务。(3)教育。(4)科学研究。(5)制度建设。
12、政府在配置资源上的作用:(1)通过制定法律和规定,保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2)通过政策工具(主要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引导资源的流向;(3)利用税收工具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4)维护法律秩序,明晰和保护私人产权;(5)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6)对教育和高新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资。
13、政府失灵:政府的适度干预能够解决一些市场机制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政府调节机制也存在着内在的缺陷。一方面是无效干预,即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另一方面是过度干预,即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
14、政府失灵根源:(1)有限信息常造成决策失误。(2)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有限性。(3)时滞。(4)公共决策的局限性。(5)政府干预的公正性并非必然。(6)政府干预为寻租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7)政府干预易引发政府规模的膨胀。
15、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层次:企业经济效率、行业经济效率、社会经济效率。
16、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从以下方面考察:(1)信息生产的有效性;(2)各种信息商品
的生产比例的有效性;(3)信息市场与交换的有效性
17、信息资源共享的沿革与发展:(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早期的资源共享主要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如馆际互借模式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图联推动的“世界书目控制计划”,以便实现世界编目资源共享;后又推动“世界出版物的收集利用计划”,力图实现国际性的文献资源共享。(二)、联机检索系统:随着以电子计算机和远程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信息交流中的广泛应用,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联机检索系统在全球迅速发展。如:DIALOG系统等。(三)、网络化资源共享。

第四章 信息产权
1、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就是一个人的经济行为可以不通过价格机制而直接地影响(增加或减少)他人的经济利益。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外部效应”或“外部效果“。外部效应既有“正的”,也有“负的”。
2、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如公共设施、环境保护、文化科学教育、医药、卫生,外交、国防等。(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 。
3、交易成本:在进行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达成任何一项自愿交易所必须耗费的各项费用的总和。如信息成本:取得交易对象信息与和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所需的成本。议价成本:针对契约、价格、品质讨价还价的成本。决策成本: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的内部成本。监督交易进行的成本等 。
4、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主要表现:(1)相对于无产权或产权不明晰状况而言,设置产权就是对资源的一种配置。(2)任何一种稳定的产权格局或结构,都会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的客观状态。(3)产权的变动同时也改变资源配置格局,包括改变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的配置、资源的流向和流量、资源的分布状况。
5、范围经济:如果一厂商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支出小于多个厂商分别生产的支出的现象。
6、规模经济: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和服务的每一单位的平均成本出现下降的现象。
7、知识产权:法律赋予只是产品所有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专有的权利。包括文学产权和工业产权。工业产权:人们在工业领域通过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专有权。主要包括①创造性成果权,如专利权、商业秘密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②识别性标记权,如商标权、商号权、产地标记权等。
8、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因创造、使用智力成果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确认、保护和使用知识产权的一种法律制度。
9、知识产权的性质: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其具体表现为:(1)不发生有形控制的占有;(2)不发生有形损耗的使用;(3)不发生消灭智力成果的事实处分与有形交付的法律处分。
10、知识产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一)知识产权的客体是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它必须具有为人所知的客观形式,所以知识产权由国家机关依法核准或确认而产生,具有法律确认性;(二)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即排他性,是创造人对自己的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性、排他性的权利;(三)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即法律保护在有效期限内的知识产权,期限届满即丧失效力;(四)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即任何一个国家所确认的知识产权,只在本国领域内有效,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发生效力。
11、专利:广义的专利可以指专利技术,也可以指刊载专利技术信息的专利文献,还可以指获得独占使用权的专利证书。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专利权。
专利权: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
12、著作权(版权):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科技和艺术作品依法享有的某些特殊权利。
13、商标:商品生产者使用在商品上用来区别他人商品的一种特殊标记。
商标权包括商标所有者对其商标所拥有的独占权、转让权、许可权和继承权等权利。
14、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15、商业秘密的特征:①不受专利法的保护。②秘密性。③实用性。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⑤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

参考资料:PPT整理出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