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义于富贵之上”的感受,作文300字

关于孔子的“义于富贵之上”的感受,作文300字

我去过孔子传播思想、教育弟子的圣地——曲阜。或许由于相隔的时间太长了,我只记得“孔府”的比皇宫还高的门槛;“孔庙”的满院银杏树;“孔林”的子贡手植树和旁边那块会流泪的石碑;还有那条在树荫下长一华里的路,路的一边种了73棵树,代表孔子享年73岁,另一边种了72棵树,代表孔子3000弟子中的。但是,使我永生难忘的是那一股如烟雾般飘缈的书香,和那一片让人不忍破坏的宁静。我现在才明白,孔子对人的教育意义绝非只在之间,还有那种好学、勤奋的精神和、平静祥和的气质。
我曾经十分崇尚,因为我认为“兼爱、非攻”比孤零零的一个“仁”字更富有血性。我觉得儒学太中庸了,有时表现出一种懦弱。随着我理性思考的能力的提高,我意识到,虽然“儒”和“懦”两个字很相像,但它们的意思却不可同日而语。我了解到,是从儒家思想中分离出来的,它们的本质都是躲避争端,崇尚和平,它们可以融为一体。
其实儒家思想并不难理解,就看你怎么看它,我以往的看法有些消极,实际上,儒学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大度和宽容。宽容并不等于懦弱,具体来讲就是,不是争不过,而是不喜欢争斗。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表现的没有在封建社会中那么明显,因为封建社会有森严的等级划分,“仁”就能在等级之间表现出来。而现在社会讲求人人平等,人权自由,“仁”就隐藏在了生活的细微之处,化身为“礼”,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儒家思想正在不觉间引导着我们迈入新的时代。尽管世界日新月异,科学突飞猛进,我们还是把 “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的一言一行,奉为人生的榜样。
在我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有丘的老头;永远是那个性格沉稳,,坚强固执的思想家。但是他的灵魂却穿越了亘古的长空,向我们诉说着“是谓大同”的理念。
每次我读到“是谓大同”,就会想起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毕竟是不同的。我想引用于丹的一句话:“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在我看来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
一书中作者因为没有介绍中国的哲学家——尤其是孔子——感到十分愧疚,其实,没有介绍孔子也丝毫不会泯灭孔子的地位。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能够想象没有这位失去色彩的哲人的世界
二千五百多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的这位老者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世师表,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的贫困并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过他那不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也没能阻挡住他思想的升华!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为中华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孔子是每个人都了解的,我们学过他的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够知其意的却很少很少,包括我自己,我目前也只能懂得他的几句而已。

  纵观他的,在我所领略的警句中他的这句话让我感悟极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我认为孔子的这句话说得非常的好,他正适合于我们,可以告诫我们读书不能读死,要善于去灵活应用开动脑筋,在念读的同时要反复地思考,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它的好处在哪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当然只思考也不行,也要将自己的思考融入课本当中反复的推敲之后就会有所得。

  我就有过亲身体会以前我学习成绩总是提高不上去,父母也给我报了许多补习班,但是终究没有太大的效果,后来,在上课时学了后,就对这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就躺在床上仔细体会这句话的用意,子经过几天的推敲后就发现了自己学习成绩提不高的原因,那就是没有善于思考的习惯,后来在每次上好课后我总会在下课时思考关于上课时的一些问题,在补习班里就将没有思考出来的问题问问老师,成就因此有了进步。

  如今想想,孔子被称为圣人可一点都没有错,他的每句话都含有巨大的哲理,每当我理解了其中的一句时,我只会认为我只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自己只把自己当成浩瀚的宇宙中一颗没有光亮的小行星,自己要学的知识还多着呢。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关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小到故事中的两个六岁小孩。这样鲜活的例子自然说明了孔子的谦虚、和刻苦好学!但是这还不够深刻,因为孔子还是一个终身好学,终身求索的人。孔子说:“五十有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让我们来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人、礼、国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以礼治国。为了国家、他可以“毁三都”、为了国家,他可以亲自领兵。但是鲁国的君上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孔子赶出鲁国,不过,孔子并未放弃,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没有放弃,走到哪讲到哪。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扬仁、义、礼、智、信。也许真正的大无畏,不仅是在战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为了教育不畏惧一切困难的老师们!

  第三,我认为孔子还是一个很有战略思想的人。2009年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很火,叫做《孔子》,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齐想借用会盟来刺杀鲁国君上,以为孔子早就料到这一招,出动了五百乘兵车,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兵车并未出动。不过,孔子早有准备,会盟开始,齐国动用五百乘战车,而鲁国竟然也有五百乘战车。齐国见此情形,只好收兵。讲到这,有朋友会问了,鲁国的战车是从哪来的呢?哈哈!五百乘战车子虚乌有因为他们站的高,下面的情景看不大清楚,所以孔子便集中了一百乘牛车,后面拉上扫把,一跑起来、烟雾弥漫。这样便形成了“五百乘战车”的壮观景象!孔子的战略就是这样:兵以正和,以奇胜!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这也就是孔子。爱人、爱己。正像它的先师子产大夫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不愧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

  我心中的孔子:东方圣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