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怎么样,新批评好不好 购买心得

如题所述

新批评派及其主张  新批评派虽然被称为形式主义者,但与较早诞生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并无直接关联。其先驱是英国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和批评家理查兹(I.A.Richards,1893~1979),后来因美国学者兰色姆(JohnCroweRansom,1888~1974)的《新批评》(1941)一书问世,它随之而得名,指的是一批带有形式主义倾向的学者,美国的“南方批评家”为其主体。不过,他们从未正式成立派别,发表宣言,甚至也无人承认自己是该派成员。本世纪二十至五十年代,新批评派在美国风靡一时,并且波及到了其他国家。  本体论批评大致包括三项内容,即作品自主论、作品有机论和细读法,它们均是在艾略特和理查兹多种诗歌主张的基础上,经过后人创造性地发挥而逐渐丰富起来的。相对而言,理查兹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显得更直接、更深刻些,尽管新批评派也抵制他的某些观点。  首先,艾略特反对感情外露的诗歌,提倡“非个性”诗论,要求诗人逃避感情与个性,去寻找所谓的“客观对应物”——objectivecorrelative,即代表并且激发感情的“一套事物、一种形势、一串事件”——使之成为诗歌作品里的独立自足的象征体。另一方面,他还主张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欣赏,不应该关注诗人,而应该关注作品本身;认为根据诗人意图和情感做出的解释,必然会损害艺术作品作为艺术的完整性。1艾氏的诗论,显然预示着批评目光从诗歌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的转变。理查兹应和前者关于文学独具知识、科学对此力有未逮的意见,指出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正好相反,是一种“伪陈述”(pseudo-statement),不反映客观真实,不在乎指称的真伪。在他看来,“真实”这个字眼儿只能用于科学,而在诗歌里,它不过是经验的余绪,或者心理上的满足。他劝告读者,不要运用外在的其他学科的标准去阅读诗歌。2这不啻断言诗歌乃独立自主之语言制品的观点,在新批评派那里得到了几种反响。克林思·布鲁克斯(CleanthBrooks,1906—)声称:诗歌批评必须始自“最大限度的细致研究”,看看“诗之为诗究竟说了些什么”。3W.K.温姆塞特和门罗·比尔兹利(MonroeC.Beardsley,1915— )合撰《意图谬误》和《动情谬误》两篇文章,反对根据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来做出判断,强调作品“内在”结构和因素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割断作品与作者和读者的联系,进而建立一种“客观的”诗歌批评。他们甚至认为,抒情诗中的“我”也是创造之物,应该目为戏剧性代言人,而不应该目为诗人自己。4除此而外,理氏还意识到普遍存在的“意释”习惯,5是对诗歌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威胁。6布鲁克斯毫无保留地赞同这种意见,索性以“意释邪说”相称,向世人明示其错误本质。他认为,诗歌含有丰富的言外之意,欲图意释是不可能做到的。7在《双重动因》一书中,布莱克默(R.P.Blackmur,1904—1965)甚至宣称:意释之外“所剩余的东西,无论是什么,均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8  其次,理查兹还借鉴前人的成说,把诗歌定义为各种经验的复杂而精致的谐和体(reconciliation)。9于是诗歌就不仅具有自主性,而且增添了有机的统一性。兰色姆则翻新沿用已久的批评术语,来阐明这种性质:“一首诗是带有局部肌质的逻辑骨架。”按照他的说法,诗中占据中心地位的陈述或议论即是所谓的“逻辑骨架”(logicalstructure),它好似房屋的梁柱和墙板;而附丽于“骨架”之上的任何东西,包括词语、语音、意象、以及词语内载物所暗示的蕴涵等等,即是所谓的“局部肌质”(localtexture),它们好似房屋墙上的壁纸、涂抹物或悬挂物。10布鲁克斯劝告读者,读诗时不仅仅要把它当作诗去读,而且要把它当作“一个整体”。11更重要的是,理氏还认为诗歌这一有机体是处于动态的,生机勃发的,其相反冲动的平衡,乃是引发最有价值的审美反应的根本性方策。12新批评派对此心领神会,他们在这种观点的诱导下,建立了种种有关内在因素相互平衡的理论,如“张力”说、“反讽”说、“悖论”说等等(详见下文)。关于诗歌文本的意义,理氏划分出四种不同类型,13这种做法也给英国学者燕卜荪(WilliamEmpson,1906—)以启发。后者所撰《歧义的七种类型》一书,用大量实例对语言的歧义现象做了分析和归纳,展示了文字分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因此这本书当时被称作“现代批评的经典”。  第三,理氏认为,一个词语常与其所在语境中的前言后语相互映照,其意义也常由后者来决定。因此,他作为大学教授,在学生中一直倡导细致、认真的文本阅读,并且明确提出了“细读法”(closingreading)。14这种阅读方式,为新批评实践其种种平衡说提供了具体的途径。李维斯(F.R.Leavis,1895—)创的《细察》和兰色姆创的《肯庸评论》两种刊物,是新批评派的主要阵地;布鲁克斯与沃伦(R.P.Warren,1905—)合编的《理解诗歌》(1938),选讲古今作品二百余种,将细读法推向规范化,并且曾经作为大学教材多次重刊,影响所及竟至数代人。  综上所述,所谓“本体论批评”是指一种专注作品本文的阅读法,不考虑创作动机、历史背景、社会影响等外在因素,而是根据“张力”、“反讽”、“悖论”等结构原则,过细地分析作品的语言和意象,从中深探情感内容和思想意义。新批评派从来不相信作品有形式和内容之分的二元论,也不承认来自作品之外的任何意义,坚持认为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有机体。  到了五十年代末,新批评派就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了。它那囿于语言媒介的狭隘视角招来了不少批评,不过,后起的种种流派在抨击它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抛弃它所主张的阅读方法,国外汉学家的移植也是一个明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