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味文章语言

如题所述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语言风格举隅: 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 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 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 ④.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 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 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示例:评《春》的语言特色━━━清新、隽永、警策 朱自清的《春》之所以漂亮动人,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善于运用朴实、隽永的语句,把读者引进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与作者共享春天的乐趣,同赏山川的风姿。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上说,平易好懂,从修辞上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诗意还表现在语言上富有表现力,有些话简直就是一篇之警策,自然地点上几笔。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他的语言没有斧凿痕迹,不是刻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具有一种朴素美,平常之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 某种生活哲理。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样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个结尾奇崛,警策。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21
新课标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感受语言的优美。”其实只要重视对文本中语言的深入品味,就能感受语言的优美和内涵,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品味语言,不能偏离文本。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中,有这么一句话:“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纷纷”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理解为:1、表现蒲公英的多。2、把蒲公英当作人来描写,表现出蒲公英的孩子们,要离开妈妈去体验大自然生活的兴奋和急切的心情。如果往这个方向引导,很快就会领悟语言所包含的意思,感情朗读也油然而生。借此,还可以联系实际,长大了就要离开妈妈,独立生活,锻炼自己,具有思想教育意义。这样语文的思想性和工具性得到了有效的统一。更重要的是由此明白,原来读书就是要这样去品味语言所含的意思,并从感悟语言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品味语言,要深入研读。
1、品出语言的意境来。
书面语言的发展,主要途径是把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内化,在语言库存中输入大量新的语言图式。如果课文语言仅仅粗略地看一遍,印象就不深,只有熟读过、品味过,甚至会背了,印象才深,才能储存在头脑中。语文课程强调“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所以要根据课文的语言特色,深入品味文本中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课文中,作者抓住各种花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语言,写出了各种花开放的样子。如“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引导学生品味 “苏醒”是怎样一种情景。联系自己睡醒时的情况进行联想,很快明白烟草花开放是慢慢地舒展,再配上人苏醒时那样子的动作,就很容易进入感悟语言的状态。感受了烟草花开放时的优美姿态,朗读情趣有感而发。像文中,昙花含笑一现;蔷薇绽开笑脸;万寿菊欣然怒放等多美的语言啊。在品味中自然会爱上了这些优美的语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就能调动起来,就能做到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甚至会脱口而出,诵读出来。这样,从具体的语言中去体会、品味,就会把语言内化,品出意境,读出意境,提高语文素养。有人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有恰好。”所以我们还要抓住时机品味作者用词的巧妙和准确。如牵牛花吹起;蔷薇绽开;昙花一现;睡莲醒来等花开放时的动态描写紧紧地围绕事物的特点展开。
2、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
发挥教材的潜在价值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保证。要想对课文有透彻的真切的理解,就必须专心致志地深入地研读课文。钻研词句的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方式。。一个老师在教《灰雀》(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时,出示描写灰雀的句子,边读边想:灰雀是什么样的,灰雀是活泼的,可爱的,小巧玲珑的,顽皮的等等。接下来读好这几句话,如:“婉转地歌唱”声音多么动听,还可以联想“婉转”是怎样一种声音;“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动作敏捷,给人以小巧玲珑的感觉;“胸脯是粉红的、深红的”颜色艳美。感悟了这些具体的语言,灰雀的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在面前,朗读情感就会得到激发,那种喜爱灰雀的感情在朗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三个任务还可以从描写灰雀的方法上(抓颜色、动作、声音的描写),来写一写其他动物。这样一回又一回地深入品味语言,发挥了教材的潜在价值,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品味语言,要注意课文的特点并授之一法。
不同的课文,选择品味语言的角度应该不同。每一篇课文品味语言的重点也不同。品味语言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等进行引导。比如有的抓重点、难点词句体会,有的抓意义深刻的词句体会,有的可抓对话品味,有的可抓内容精彩之处,有的可抓典型语言。研究哪些语言值得品味,然后在讨论中与同学、老师交流,以求得新的启发。比如人教板三年级下册略读课文《路旁的橡树》,在初读课文之后,去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语言需要我们重点去研究。大部分说课文的最后一句值得细细体会。为什么?这句话是人们赞扬筑路人高尚的品质。这句话中哪些词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有的说“不约而同”,有的说“高尚”。在查过字典以后,重点体会“高尚”具体表现在哪里?启发可以联系书上的语句来回答,如:砍了橡树,这条公路将会笔直、宽阔、平坦又漂亮,筑路工人将会得到别人荣誉上的赞美,但筑路工人没有这样做。并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想象,砍了橡树,建造笔直的公路对筑路工人有什么好处(省时、省力、省钱)。由此体现筑路工人不砍橡树,是因为他们心里想着树对大家的好处,放弃了自己的利益。通过这样品味,筑路工人的高尚品质,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品味了这个句子之后,找一找课文中语言表达丰富,有新鲜感的词句来谈体会。总之品味语言,在每一篇课文中都要给一个启发,使之把习得的品味语言的方法灵活运用到今后的课内外阅读上。
在学习的过程中,细细品味语言的精妙,需要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生活,感悟做人之道,并更好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使语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