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一般的写法、注意地方和要求?

我是这方面的新手,第一次接触话题作文,不太会写,在网上找找到的都不太满意,想请各位有经验的师兄师姐们授些经验,谢谢哦!

新材料作文的应试训练,关键处有两个: (一)全面理解材料。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不同之处,就在于新材料作文的应试必须与材料紧密结合。所以,全面理解材料,是写好新材料作文重要的起步。例如对上海的作文题,不仔细阅读和理解,就不知道材料对提供的三个角度都作出了限定。选“地方”角度的,所写的“地方”,必须是“来过又离去”的那个“地方”,千万别写“梦游”的“地方”,别写“神往”的“地方”,别写读过的“地方”。假如写“事情”,所写的“事”必须是“经历又忘记”的“事”;如果写“朋友”,必须是“相识又分离”的“朋友”。另外,材料中最后一句话,初读不知其意,仔细地琢磨,方能领悟到这是作文要求的重要提示。提示什么呢?这里提示了作文必须写出你又想起那“地方”或那“事情”或那“朋友”的原因;同时,也必须写出“岁月轻轻送来”了什么“未曾有过”的“感悟”。 新材料作文一般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就需要训练考生“全面理解材料”的能力了。在训练中,应注意学生对“全面理解材料”与“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的片面把握,避免因顾及“全面理解”而面面俱到;同时,也要避免因“选择一个侧目” “一个角度”而不能准确地“全面理解材料”。 (二)掌握新材料作文的一般写法。 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不同之处,在于话题作文可以漠视材料,甚至完全撇开材料只就话题作文,但新材料作文必须回应材料。所以,新材料作文的一般写法是:贴紧材料写起,联系实际写开去。当然,这只是一般性的原则,具体文章会有具体的个性化写法,不必强求千篇一律,千万别又搞出一种新材料作文的套路来。 其二,抓好应试作文写作过程的各项基本功。 考生在考场上完成一篇应试作文,一般的写作过程是:审题→构思→表达→修改。 知道这个写作过程的好处,首先是好让学生有把握地写。不少考生对自己怎完成一篇应试作文的操作过程糊里糊涂,每次作文都好像在碰运气,完全没把握地写。因此,考生有时是第一步和第二步并着走,边审题边构思,一心二用,导致审题有误,构思紊乱;有时则是第二步与第三步并着走,边写边想,导致思路飘忽,若即若离;有时则第一、二、三步并着走,拿起笔就乱写一气;有时不知不觉分了四步走,走对了却无知觉。所以,大部分考生认为,作文发挥无定数,最没把握是作文。这种无把握的作文心态往往导致作文应试信心不足。 知道写作过程的好处,其次最好让考生明白怎样才能写出高分的应试作文。考场上的高分作文,不是碰运气“碰”到的,而是靠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写出来的。想在考场上写出高分作文,就得有四项基本功:审题——对题意的理解能全面准确。构思——对题意的转换能准确自然。表达——对题意的把握能始终清晰。修改——对题意的表达能反复推敲。 知道考场作文得高分需这四项基本功后,就知道备战高考作文该做什么了。建议就按高考作文写作过程的这四个步骤开展训练。 1. 审题训练。训练要达到的目标是——对题意的理解能全面准确。 分析考生对题意理解不能全面准确的原因,主要不是阅读理解的智力水平不够,而是非智力因素影响造成的。比如,读材料的时间太短,怕作文时间不够,所以一目十行的速度,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审题,粗枝大叶的结果可想而知。又比如,读材料时心猿意马,注意力不在理解材料上,而是在关注背好的材料和文章怎样与题意套联。结果被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左右,理解歪了还蛮有理由地自认为“正确”,就导致“安乐死”。又比如,一边读材料一边就急于构思自己的应试文章,一心二用,也是导致读错材料的非智力因素。 所以,审题的训练,首先是自觉排除非智力因素干扰的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材料的习惯。所谓好的阅读材料习惯,是指冷静、客观、全面理解材料。冷静是指控制好阅读的心情,别着急,沉得住气,静心地花五分钟反复琢磨材料。所谓客观,就是尽量排除“先入为主”的干扰,尽可能地对材料进行客观理解。所谓全面,是就材料的整体意思去把握材料,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先有全面理解,然后才选角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7-10
初中生写话题作文一般是以叙事记人为主,在你初上路时这个大前提你得把握了。 拟题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拟法就是根据话题直接添加语素形成作文题目。比如:以“感动”为话题,就可以拟为《心灵的感动》《感动我的瞬间》诸如此类的题目,这种拟题法很保守,添加的内容就是文章重点写作的部分,是对协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有抽象变具体。初学写话题作文,就从这拟法学起。 题目确定后自然就是快速立意了。写任何文章都要表达出一明确的中心思想,你得迅速思考关键词。比如,话题是“超越”,你就可以从为什么超越,超越的具体内容和意义来入手思考。 确定题意后就是快速选材了,你要搜寻平时生活中积累的各种信息材料,包括有关的生活经历、见闻、知识、情感等积极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加工和丰富材料,然后紧扣中心选择具体的、典型的、最能表达主题的材料准备成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