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晋书 谢安传〉〉谈谈谢安的人物性格

如题所述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
东山再起
升平四年(360年),谢万兵败,被废为庶人,陈郡谢氏一族再无重要人物在朝。谢安不得不“东山再起”,入桓温幕府为司马。谢安与桓温虽然政治立场不一致,但仍然非常相得,彼此都很推崇对方。后来桓温到了因立场相左而打算杀掉谢安的时候,仍然对旁人称赞谢安不已。
谢安在桓温幕府不久,谢万去世,谢安以服丧为由辞职,不久又被丞相司马昱推荐为吴兴太守,任内百姓安居乐业。几年后,升为侍中。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族诛陈郡殷氏、颍川庾氏两家三支士族,贬斥武陵王为庶人,实际控制了东晋的所有州府,声势如日中天。谢安与另外两家大士族——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王坦之、王彪之等人联合,与之周旋,并于咸安元年(372年)七月简文帝病重之时,逼简文帝改写遗诏,阻止了简文帝打算将政权拱手让给桓温的打算。桓温得知以后,大怒,率军入京,欲“诛王谢,移晋鼎”,太后褚蒜子命谢安与王坦之去新亭迎接,王坦之慌乱不已,以至于在见到桓温以后倒持笏版,汗湿重衣;谢安却很镇定,不仅在临行前安慰王坦之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并在见到桓温以后,从容就席,问桓温:“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桓温笑答:“正自不能不尔耳。”二人笑着谈了很久,一场大祸化解于无形。桓温后来病重,想让朝廷给他加九锡,让袁宏起草。谢安见了以后,总是借故修改,拖延时间,没几天,桓温病故,加九锡的事情也就不再被提起了。
桓温死了以后,谢安为了调和晋室与桓氏的矛盾而颇费苦心。宁康二年(374年),谢安先以王坦之出领徐兖二州刺史而从桓氏取回徐州和兖州,然后又迫使桓温之弟桓冲出让扬州,转而任命其领荆州,谢安自领扬州(非今日之扬州市),终于达到“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目的,并取得了桓氏的谅解与合作,建立起一个相对牢固的防御阵线,共同对付北方的前秦苻坚
淝水之战
主条目:淝水之战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马矅开始亲政,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陈郡谢氏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同年,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已经临近。当时的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谢安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以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
战前准备
太元二年(377年),广陵缺乏良将防守,谢安不顾他人议论,极力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谢安则自己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并训练出一支在当时的整个中国最具有战斗力的精兵——北府兵。
第一阶段:淮南之战
太元三年(378年)四月,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骑7万人进攻襄阳。苻坚又另派10万多人,分三路合围襄阳,总计投入兵力17万。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后,于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5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应敌。谢玄四战四胜,全歼秦军。战后,谢安因功晋封建昌县公,谢玄晋封东兴县侯。
第二阶段:淝水之战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冲倾10万荆州兵伐秦,以牵制秦军,减轻对下游的压力,苻坚派苻睿、慕容垂、姚苌和慕容暐等人迎战,自己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8万兵马,分三路迎击秦军。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5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10名大将,5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7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15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战后影响
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谢安的事先筹划功不可没。而且谢安从战前的“围棋赌墅”到战后的“小儿辈大破贼”,自始至终一直采取极为冷静的态度,对于稳定当时建康的人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此次战争的前线将领也是谢家嫡系子弟的谢石谢玄谢琰等人,谢家的声望达到顶峰,引起了司马氏皇室的戒备,以至于淝水战功,竟然没有封赏,直到两年后的谢安死后,司马曜方才因淝水战功追封谢安以庐陵郡公。
北伐
淝水之战到北伐时期的南北形势图,图中黑线为淝水之战之前双方实际控制区域分界线,红线为北伐胜利到谢安去世时期的双方实际控制区域分界线
桓冲在淝水之战之后不久去世,临死前将桓氏子弟托付谢安。谢安为了安定“荆扬相衡”的局面,放弃了以谢玄任荆江两州刺史的机会,改以桓氏子弟出任,缓和了桓谢两大士族的关系,为东晋接下来的大规模北伐稳定了后方。
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谢安起兵北伐。东路的谢玄领北府兵自广陵北上,一路收复了兖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的桓氏则出兵攻克了鲁阳和洛阳,并收复了梁州和益州。至此,淝水之战前秦晋以淮河-汉水-长江一线为界的局面改成了以黄河为界,整个黄河以南地区重新归入了晋朝的版图。北伐节节胜利以后,司马氏和部分朝臣对谢安非常猜忌,世人也有怀疑谢安会像王莽那样篡位夺权。
谢安“素退为业”,主动交出手上权力,于太元十年(385年)四月自请出镇广陵,都督北伐军事。不久,刘牢之于邺城被慕容垂击败,谢安不得不调整部署,将进攻转为调整以巩固黄河防线。
8月,谢安病重,自广陵还京医治,由西州门入建康,不久,于8月22日,病逝建康,享年66岁,谥号曰文靖。
谢安葬礼同霍光、王导以及桓温等人同规格,有“九旒鸾辂,黄屋左纛,缊辌车,挽歌二部,羽葆鼓吹,武贲班剑百人”,为皇帝级别的葬礼。后谢安妻刘氏去世,也用同等葬仪。
谢安《八月五日帖》,收入《宝晋斋法帖》
诗作[编辑]
兰亭诗(其一) 伊昔先子,有怀春游。 契兹言执,寄傲林丘。 森森连岭,茫茫原畴。 迥霄垂雾,凝泉散流。
兰亭诗(其二)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 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 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与王胡之诗 鲜冰玉凝,遇阳则消。素雪珠丽,洁不崇朝。 膏以朗煎,兰由芳凋。哲人悟之,和任不摽。 外不寄傲,内润琼瑶。如彼潜鸿,拂羽云霄。 内润伊何,亹亹仁通。拂羽伊何,高栖梧桐。 颉颃应木,婉转蛇龙。我虽异迹,及尔齐踪。 思乐神崖,悟言机峰。绣云绮构,丹霞增辉。 蒙汜仰映,扶桑散蕤。吾贤领隽,迈俗凤飞。 含章秀起,坦步远遗。余与仁友,不涂不笱。 默匪岩穴,语无滞事。栎不辞社,周不骇吏。 纷动嚣翳,领之在识。会感者圆,妙得者意。 我鉴其同,物睹其异。往化转落,运萃勾芒。 仁风虚降,与时抑扬。兰栖湛露,竹带素霜。 蕊点朱的,熏流清芳。触地儛雩,遇流濠梁。 投纶同咏,褰褐俱翔。朝乐朗日,啸歌丘林。 夕玩望舒,入室鸣琴。五弦清激,南风披襟。 醇醪淬虑,微言洗心。幽畅者谁,在我赏音。
名言
“晋祚存亡,在此一行。”“小儿辈大破贼。”“可将当轴,了其此处。”“见之乃不使人厌,然出户去,不复使人思。”“天地无知,使伯道无儿。”“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
相关成语
【东山再起】【围棋赌墅】 【新会蒲葵】[雅人深致】 【一往奔诣】
【老翁可念】【屋下架屋】【一往情深】【前倨后恭】【小儿破贼】
书法
谢安曾从王羲之学行书,其书法非常出色,后世米芾曾称赞他的书法“山林妙寄,岩廊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
趣闻
谢安曾听人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深受感动,上奏请求表其墓为“义妇冢”。
谢安的表字与宋朝王安石的名正好相同,后来王安石退居金陵,买的宅院正好在谢安的府邸旧址,宅内有以谢安命名的“谢公墩”。王安石于是戏作诗道:“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时人评曰:“与死人争地。”谢安与王导皆居秦淮河畔,乃三国时代孙权旧部乌衣部队之驻地,世称乌衣巷。
谢安的鉴赏力不同一般,他曾评“刘牢之不能独任”,“王味之不宜专城”,均先后应验;他评顾恺之的画为“有苍生来所无”;他还曾赞同王羲之的书法胜于王献之的观点。
谢安欣赏真性情的女子,他的嫂嫂王夫人曾经不顾礼节亲自出面从席上带走其子,谢安不以为忤,反而赞叹王夫人情辞慷慨,可惜不能让朝中大臣们一见。
谢安为吏部尚书的时候,王导的嫡孙王珣娶谢万的女儿为妻,王珉娶谢安的女儿为妻,均夫妻不和。谢安鄙薄王珣为人,不惜与琅琊王氏嫡系一支交恶,径自让侄女和女儿离婚改嫁。双方因此不通往来许多年。谢安死后,王珣虽政治上一直打压谢氏以求报复,但仍然从会稽专程赶到建康去哭丧,礼毕,连手也不和谢琰握就径自离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