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怎样断句?

古文断句怎么断,有什么技巧?

可分四步进行: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 “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

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上述文段中的“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扩展资料:

文言文的特点:

1、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2、词汇特点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断句 (文言文断句四步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8
个人来说:把人名地名等挖出来,剩下的字词,分析词性,是动词,形容词,名字还是介词等等,找出一种断句方法,让意思能翻译得通顺。断错了意思往往会偏差很多,但是译法还是通畅的,这就要涉及更深的学术方面了。
教学来说:
两个原则
1不破坏词语相对完整性
比如青山不能断为青/山
2符合我们平常朗读习惯
否则就像上面人说的,一个标点断一下就行了
示范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
第2个回答  2019-05-04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
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第3个回答  2020-03-21
文言文断句技巧

1看关键词
(1)凡看到“曰”字者必定是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要加冒号和前后双引号。如上文:滕文公问曰:“……”孟子对曰:“……”。

(2)也,乎,矣,哉,耳等语气词常出现在句子末尾表达某种语气,他可以提示句子结束的位置。如“……能及也”“……可为也”“事齐乎”。又如“夫”“盖”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而“故(是故)”常位于分句之首,表示顺承关系。而“岂”常位于句首表反问语气。

(3)看称谓。对人物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上文中滕文公、孟子都是主语,位于句首。

(4)感叹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叹词都独立使用。

2利用修辞断句
在文言文中,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依据。比如:“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3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3、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4借助固定结构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结构,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
第4个回答  2016-02-05
古文断句方法指要

1
.内容大意全理解

给文言文断句时,
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
看到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语段,
首先要通读全文。
多读几遍,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在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
.先易后难细分辨

在大致掌握文段的意思之后,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
(
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
)
,把容易分辨的句
子先断开。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
.抓住动词“曰”
“云”
“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
“云”
“言”等字。遇到“曰”
“云”
“言”等字,应该在其
后面断开。

4


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熟悉常见虚词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在其前面断句。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
嗟乎、呜呼等,在其前后都要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在其后面可断句。

③句首关联词,如“苟”
“虽”
“虽然”
“纵”
“纵使”
“向使”
“假使”
“至若”
“至于”
“于是”
“是以”
“是
故”
“继而”
“然而”
“然则”
“而已”
“乃夫”等,常常在其前面断句。

④句首时间词,如“顷之”
“向之”
“未几”
“斯须”
“既而”
“俄而”
“已而”等,在其前后都要断句。

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
“乎”
用在句中同“于”
,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
,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不断。

5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文言文习惯句式如:
“„„者„„也”是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
关系的词,

“为”
“乃”
“即”
“则”
等,
都可以帮助断句)
“不亦„„乎”
“孰与„„乎”
“其„„乎”
“安„„
哉”
“何„„为”等是反问句式,
“为„„所„„”
“受„„于„„”
“见„„于„„”等是被动句式,可以
帮助断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
“何„„之有”

(
宋何罪之有
?)

“如„„何”
(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
(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
(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
(不亦说乎?)

“何„„
之为”
(秦则无礼,
何施之为?)

“无乃„„乎
(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
(可得闻欤?)

“得无„„
乎”
(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
“无所”
“有以”
“无以”
“以为”
“何所”
“孰若”
“至于”
“足以”
“得无”
“无乃”
“何以”
“于是”
“然则”等。

6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
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
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7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古人写文章,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
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
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