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远方长大读后感600字的

如题所述

这本书的作者说:“对于成长,孩子需要的不是作秀,不是口号,而是真正对困难、艰辛、羞耻心和荣誉感的体验。”
这本书的读者说:川藏一路,有爱有感动,无数次在修修与父亲的温情对话里红了眼睛。这个操着重庆方言的小娃儿,他用行动告诉我,不单是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长大,永不放弃,勇敢坚强……其实,我们一直在路上。
这本书的编辑说:我们没法让所有人都“去远方长大”,我们只希望为孩子们,为父母们,为偶尔懦弱、放弃的人们,树立一面旗帜、一个平凡的榜样。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为了让体弱多病、做事拖沓的儿子真正体会到困难和压力的滋味,去除身体和性格弱点,2010年暑假,身为骑行爱好者的父亲带着9岁的儿子,沿川藏线从重庆到拉萨,开始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成长之旅。父子两人骑行2553公里,历时47天,成功从重庆沿川藏线抵达海拔落差3000多米、最高海拔5013米的拉萨。骑行中,修修每天都在成长,不断给父亲带来惊喜。47天后,父子俩终于站在了布达拉宫的脚下。
从开始向西藏出发后,作者彭凌云在自己的博客上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他和修修前进的每一步。
“七月十日,修修多半是几天淋雨之后感冒了,没有力气,而我还不断地催促他,还不给他饭吃。我悔恨如潮,心如刀绞。我该怎么办?修修该怎么办?”

  “七月二十一日,折多塘新都桥。修修推车出门时打了个喷嚏,就流鼻血了……修修的头晕变成了头痛,随着海拔不断升高,每前进一公里,都意味着修修的身体会经受更多的折磨。给他吃了半颗止痛片,头痛缓解了,但他却赖在地上不起来了……”
点点滴滴,犹是百味在心头。
虽然和儿子去西藏的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是彭凌云谈起这件事情仍然很有感触,对于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彭凌云说:“虽然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但每个天使都是白璧微瑕。这些瑕疵,就是孩子们性格中的弱点。性格中的弱点需要通过时间的打磨,才能一点一点被自身所感知和纠正。修修的性格很随和,又缺乏斗志、不思进取。这样的性格在没有吸取足够强大的精神力量之前,表现出来的就是贪玩、懒惰。过分懒惰而不加以纠正,任由孩子散漫成长,这棵小树苗就很难成材了,而我们选择的这种方式,恰好由传统中国文化的经典来加以佐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脱去胸中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至于丘壑,又有何处的丘壑能比得上西藏大地的巍峨苍凉、质朴纯净呢?”彭凌云说循着这个思路往下走,我们的目标和方式,已经是一个必然了。

  而这段旅程,对于彭凌云和修修来说带来了什么改变呢,彭凌云说,一路上,修修骑行很辛苦,肚子痛、突发高原反应、感冒等啥情况都遇到了,他心痛并幸福着,在路途中孩子的变化就很明显,刚开始他骑一会儿就要求休息,到后来成了彭凌云主动要求休息,最主要的是以前修修就像个“跟屁虫”,后来参与性越来越强,还主动帮爸爸做事情。“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我们在东达山的时候,寒冷漆黑的雨夜中,无法行进,当时情况也比较危险,当我几乎要放弃求助的念头时,儿子却没有放弃,最终是通过他的努力,才带领我们走出了狼狈不堪的困境。”彭凌云说这是在那段旅程中自己最难忘的事情,也是儿子在改变的最好的体现。所以他把他和儿子的经历放在博客上展示,还放了很多儿子一路上的照片,让大家一起见证儿子的成长。
也许每一个教育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这位父亲的执着、勇气,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