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穷理里的“格”是什么意思?

这个“格”应该怎么理解?
那个“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还有“守仁格竹”,他们格的到底是什么?怎么理解这个格的意义,又能格出什么来?如果把格理解为“探究”,那竹子里能探究出什么?要怎么格?真的能从这里面得出天理吗?天理是什么?
求解!!答案好的我可以追加分数哈!
谢谢了!(*^__^*) 嘻嘻……

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理解“格物致知”这个使用更广泛的概念!“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一个核心思想。

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词 目 格物致知
发 音 gé wù zhì zhī
释 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 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其次说“守仁格竹”,王守仁(王阳明)明朝中期人,开始信奉程朱理学,于是对着家门口的竹子,想“格物致知”获得事理,7天不吃不喝,什么理也没格出来,反倒病倒了,于是开始怀疑程朱理学,后终于提出“心即是理”“心外无理”“理在心中”等观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28
程朱理学:提出以理为核心的学说。
理有三层含义:1.万物的本源,运行原则。2.儒家伦理道德 3.人性
获得理的方法: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万物去获得理。也就是说理在万物之中。

于是王守仁为了获得理(不获得就没有人性,没有道德,不明白万物运行原则),就去研究竹子,结果七天七夜,没研究出来还生了病。但病好后,他却成为一代宗师,因为他提出理在心中,不需要研究万物只需要内心反省,坐在家里就行,这就是获得理的新方法--发明本心。

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把人性等同于伦理道德,让大家去追求儒家的三纲五常的思想,然后约束人们的思想。所以理学被统治者确立为主流思想。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和我交流。
第2个回答  2010-10-28
格:推究(包括研究和推理)

他们格的是天理与人道 包括天地之间的运行与法则、人生的道理与意义等等 只要是有哲理的东西都可以格 比如厚黑学、生存哲学、学问与真理等等

我刚才查了一下守仁格竹 说王守仁坐着观察竹子很久 结果啥也没格出来 这说明1、王守仁的格是坐在竹子旁边观察 2、王守仁没有通过观察竹子体悟到所谓的天理 所以王守仁格竹失败了 3、王守仁格竹无有所得还累病了 但病了之后他又想通了一些问题 所以我觉得又可以认为王守仁格竹成功了

我的结论就是:1、格什么、怎么格每个人都不尽相同 能否有所得也不一定
2、王守仁格竹虽然没体悟到天理 却想到了一些别的哲学 也算是偶有所得
3、格是一种方式 也是一种态度 对象与方式不重要 成功与失败也不重要 只要能够有所得 就此格不虚 毕竟被苹果砸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只有牛顿一个人
第3个回答  2019-11-11
研究,求知的意思
这个意思可能是从"寻找道路(或各,注意这些字的声旁,"各"有可能是词根,在甲骨文里"各"是"来,到"之意.),或者在寻找的路上"引申出来的探索之意.
格物,就是探求事物蕴含的真理,至于盯着竹子在那各种脑补,这种研究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者吧,我觉的是种2B的行为.
第4个回答  2010-10-28
格应该就是研究吧。反复观察反复思索。

可以看看王守仁同志的经历
http://baike.baidu.com/view/26649.htm

格物穷理是程朱理学提出的理论。具体怎么格不大清楚。大概是说宇宙万物都是有理的。人啊猫啊狗啊。竹子啊都有理。格出来就可以了


天理么。这个几千年来都没有个统一的答案。不过大家都认为那是通晓宇宙奥秘的唯一密码。也就是道

胡说八道。抛砖引玉。坐等楼下专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