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言致患文言文的意思?

如题所述

清言致患:清谈谈玄之风导致灾祸(祸患)。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
【原文】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世说新语言语》第22则
【译文】
王羲之和谢安一起登上冶城,谢安深深(沉浸在)遐想(当中),有出离尘世、超世脱俗的志趣。王羲之对谢安说:“大禹为国事尽心操劳,手脚都长了茧子;周文王忙到天黑才吃上晚饭,事务繁多,时间总是不够用。如今国家处于战乱之中,形势危急,人人都应当自觉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而一味地脱离实际地空谈荒废了政务,浮夸无物华而不实的文章妨害了,(这)恐怕不是当前所应该做的吧。”谢安回答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改革而变得强大),可是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了,难道那也是清谈谈玄造成的灾祸吗?”
【解读】
王羲之认为谢安应该少一点浮华的文风和清谈,多干点实事从而为国效力。
【注释】
1、王右军:即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2、谢太傅:即谢安(320-385),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东晋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堂弟。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安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数十年的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病逝,享年66岁。死后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3、冶城:指南京冶城。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一带,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今南京城西的一个小土山上筑起一座土城,是南京最早的土城。
4、悠然:深远的样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宋叶适《朝奉郎致仕俞公墓志铭》:“入其塾,诵读之锵然,覃思之悠然,人雅多公父子不穷于儒也。”
5、远想:遐想;遥想。三国魏嵇康《言志》诗:“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鲁迅《呐喊·白光》:“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
6、高世:出尘离世,清高脱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7、夏禹:即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8、勤王:这里指尽力于王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周礼·春官·大宗伯》“秋见曰觐”汉郑玄注:“觐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后汉书·袁绍传》:“乃下诏书于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宋史•文天祥传》:“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孤臣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郭沫若《南冠草》第三幕:“他是准备勤王吗?”
9、手足胼胝(pián zhī):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荀子·子道》:“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
10、文王:即姬昌(前1152-前1056),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42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等国;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
11、旰(gàn)食:晚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左传·昭公二十年》:“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后泛指勤于政事。汉应劭《风俗通·过誉·司空颍川韩稜》:“今兴官尊任重,经略千里,当听讼侍祠,班诏劝课,早朝旰食,夕惕若厉。”唐杜甫《送樊侍御赴汉中判官》诗:“至尊方旰食,仗尔布嘉恩。”《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大陆〉发刊辞》:“于是大陆之君臣,乃由此而旰食矣。”
12、日不暇给(xiá jǐ):指事情繁多,时间不够,来不及做完。暇,空闲。给,足够。《汉书·高帝纪下》:“虽日不暇给,规摹宏远矣。”清刘鹗《老残游记》第3回:“谁知一个传十,十个传百,官幕两途拿轿子来接的渐渐有日不暇给之势。”
13、四郊多垒:敌军四面逼近,形势危急。也比喻竞争的对手多。垒,营垒。《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鲁迅《华盖集 牺牲谟》:“在这四郊多垒时候,那里来这许多饭?”
14、宜:应该;应当。
15、自效:也作“自効”。愿为别人或集团贡献自己的力量或生命。效,献出;进献。《汉书·苏武传》:“今将杀身自効,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后汉书·马融传》:“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効。”《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新唐书·郝廷玉传》:“由是人皆自効,而赴蹈驰突,心破胆裂。”《宋史·周渭梁鼎等传论》:“士抱一艺者,思奋励以功名自效,况其设施见于政事者乎?”《明史·岳正传》:“及为帝所拔擢,益感激思自効。”
16、虚谈:脱离实际的言论;空谈。三国魏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张敞在外,自谓无奇;陈咸愤积,思入京城。彼岂虚谈夸论,诳燿世俗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北史·贾思伯传》:“及澄失利,思伯为后殿。澄以其儒者,谓之必死。及至,大喜曰:‘仁者必有勇,常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明史·儒林传二·蒋信》:“信践履笃实,不事虚谈。”
17、废务:旷废职务。《晋书·谢安传》:“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蔡文忠》引《类苑》:“(蔡齐)以将作丞倅兖,将母之宫,年少气锐,日沉酣,以酒色废务。”
18、浮文:华而不实的文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宋陆游《书房杂咏》:“异学方攘斥,浮文亦扫除。”太平天囯洪仁玕等《戒浮文巧言谕》:“照得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诗赋固然是浮文,但比帖经,思想较为自由。”
19、妨要:妨害要务。《晋书·谢安传》:“今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章炳麟《文学说例》:“苟炫文采,浮言妨要。”
20、商鞅(前395?-前338):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卫国国君后代,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家被杀。
21、二世:两代。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乌丸三种,崇乱二世。”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昔夏、殷、周之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
22、清言:本指高雅的言论。晋陶潜《咏二疏》:“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唐章八元《酬刘员外月下见寄》诗:“独谣闻丽曲,缓步接清言。”清王闿运《罗季子诔》:“甲寅之秋,常接谈燕,清言相酬,如对琼树。”也指魏晋时期何晏、王衍等崇尚《老》《庄》,摈弃世务,竞谈玄理的风气。晋陶潜《扇上画赞》:“郑叟不合,垂钓川湄,交酌林下,清言究微。”《晋书·郭象传》:“(郭象)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清姚鼐《〈庄子章义〉序》:“余观之,特正始以来,所谓清言耳!”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晋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参见“清谈”“玄谈”。
23、致患:导致灾祸(祸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31
清言致患一一(这就是)高谈阔论招来的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