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让出函谷关的故事是什么?

如题所述

秦孝公让出函谷关是秦献公和魏国年年打仗,最后一仗秦军把魏军主将,也就是魏国丞相公叔痤俘虏了,而秦献公也中了魏军狼毒箭。

那时打仗都是君子之约,秦军趁两军约定为至之时悄然撤军,不料秦献公到达国都不久就死了。之后就是秦孝公继位。新旧国君交替之时,也是政权容易更迭之时。对秦孝公来说新继位,大仇得报。



扩展资料:

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还没有得到开发,农业生产远不如东方各国。秦孝公即位之后,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商鞅在此背景之下来到秦国。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3

公元前361年,赢渠梁即秦国王位,史称秦孝公。当时秦魏两国正在交战,秦孝公继位之后,他就释放了魏军统帅公叔坐,割让函谷关地域的大片土地给魏国,以求魏国停战。秦孝公忍辱负重,二十年后终于报仇雪恨。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扩展资料:

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还没有得到开发,农业生产远不如东方各国。秦孝公继位之后,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商鞅在此背景之下来到秦国。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10
公元前361年,21岁的赢渠梁从父王秦献公手中接过秦国国君的重任,史称秦孝公。
即位之时,他随即释放了魏军统帅公叔痤,还割让出函谷关地域的大片土地交与魏国,以求魏国停战。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君父秦献公就是在与公叔痤带领的魏国大军交战中身中毒箭而亡的。

按照当时的惯例,被俘虏的公叔痤当被秦人用于祭旗,以报杀父之仇,怎么可能以礼送回——公叔痤是被作为魏王特使护送回魏的——还割地与魏呢。

这秦孝公真的是如痴不堪之君吗?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已大为削弱。魏国还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割地,与魏国讲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修养生息,并且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

秦孝公很清楚,公父连年对魏激战,本意是想夺取河西后再封锁函谷关休兵养民。可是,秦国越打越穷,河西五百里土地还是没有夺回来,秦国如何再打得下去?这种*对于魏国这样的富强大国,纵然失败几次,也无伤元气。可是,秦国不行,秦国已经不起再一次的失败了。辎重耗尽了,存粮吃光了,精壮男子死伤得几乎无人耕田了。再有一次失败,秦国就真的要完蛋了。

虽然最近秦国也打了两次大胜仗,但国力却到了崩溃的边缘,俨然已成了那风中的无根纸鹞。这在刀兵连绵的战国,是极为危险的最后境地。这种情况下,如果能罢兵数年,缓一口气,或许还有重振雄风之日,否则,秦国将从战国列强中消失。

目下,自己刚刚继位,又是国丧期间,如果魏国乘机举兵而来……。

秋霜白露,草木枯黄。赢渠梁站在城头,遥望公叔痤远去的轺车。无法将自己的思路继而往下,他觉得肩上担子如大山一般沉重。

按照战国之世的规矩,一个两次兵败的大臣是很难继续掌权的,即或公叔痤是魏国两朝元老且深得魏王倚重,丞相之位也未必能保。果真如此,秦魏罢兵能成功吗?

不仅如此,函谷关历来就是国命之门,有函谷关在手,秦人就坦然自若。丢失函谷关,秦人就象袒露胸口迎着敌国的长矛利剑一般举国难安。如此重地,公父与秦人浴血疆场夺了回来,自己却又要交给魏国,那些世族元老,朝野国人能同意吗?

但是,赢渠梁知道,当下之时,唯有如此,才能使魏国觉得不动刀兵而重占河西是一个巨大的利市,才有可能放秦国一马。如原地罢兵停战,就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公父临终之际叮嘱自己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不要急于复仇。

赢渠梁转身回宫之际,耳边再次响起自己说给公叔痤的誓言——二十年后,我会亲自夺回河西之地。
第3个回答  2019-10-07
秦孝公让出函谷关是秦献公和魏国年年打仗,最后一仗秦军把魏军主将,也就是魏国丞相公叔痤俘虏了,而秦献公也中了魏军狼毒箭。那时打仗都是君子之约,秦军趁两军约定为至之时悄然撤军,不料秦献公到达国都不久就死了。之后就是秦孝公继位。新旧国君交替之时,也是政权容易更迭之时。对秦孝公来说新继位,朝政未稳,对秦国来说已经没有家底和魏国继续打了,再打就只能被灭。所以就放回公叔痤,割地求和。让当时的情况得到缓解。
魏国的丞相公叔痤和将军庞涓又各持主张,公叔痤主张去中原争霸,庞涓主张灭秦,放公叔痤回去两股力量相争使魏国一时半会还不能进攻秦国。为秦国缓和争取时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0-07
公元前361年,赢渠梁即秦国王位,史称秦孝公。当时秦魏两国正在交战,秦孝公即位之后,他就释放了魏军统帅公叔坐,割让函谷关地域的大片土地给魏国,以求魏国停战。秦孝公忍辱负重,二十年后终于报仇雪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