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影响孩子一生的6句话,你知道几句?

如题所述

前些天,我仔细的翻看自己的博客目录,我感觉有关高中阶段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我的博文基本都涉及到了,从自己陪孩子备战高考的真实经历和体会,教育理念方面的感悟,到实例分析以及读后感等等,我在博文中偶尔也推荐了一些自己认可的书,唯感缺憾的是没有谈点自己的学习体会。
  今天,我选择了“高中家长应该读的四类书”这个交流主题,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同时,我也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能够给各位家长带来一些启发,以便有效的提高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有所成是我们每位家长的美好愿望,可是在现实中做个称职的家长并非易事。要做称职的家长必须通过学习、思考、实践和在实践中积极的否定自己才能得以完成,根据我20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以下四类书家长是应该学习的。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做称职家长的根本点。
  现在社会上流行“术”的东西多,而教人求“道”的东西少。道,道理、原则、规律、根本性的东西;术,方法、技术、方案、具体性的东西。在家庭教育方面我的理解是——教育理念就是所谓的“道”,而教育方式和方法就是“术”,我在我的第一篇博文中对我的博客名“民哲”所作的解释就有这一内涵。
  20多年来,我看过的中外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不下百本,总的感觉是,我国没有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这一点和经济领域一样,这也应该是我们国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主要因素吧,也是这个原因,近几年,我几乎不看国内的这方面书籍,有的专家写的书一看书名就有问题。
  有关家庭教育理念方面的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成为我的工具书的不是很多,现向大家推荐四本。
  1。《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作者海姆·G·吉若特),《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作者是吉诺特的两个学生)。这两本书对我确立新的教育理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姆·G·吉若特是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兼职心理学教授,艾德尔菲大学博士后指导教授。他将其短暂的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以及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给我的感悟可用6句话来概括:家长和孩子需要彼此尊重;爱是需要技巧的;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非行为;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学会真正的倾听。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是作者对其老师海姆·G·吉若特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书中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就好像邻居一位称职的母亲向你讲述她的育子心得,让你感觉特别的亲切和朴实,可操作性非常强。这本书也奠定了我写博文的基调——注重实例分析和在对话中扑捉有价值的信息等等。
  2。《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作者平井信义),这本书是我十几年前买的,我忘了哪年借给我的哪位朋友了,不过它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就是对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归类——对孩子过度关注(溺爱)和过分干涉。
  3。《EQ之门》(作者美国劳伦斯·沙皮罗),这本书我看过几遍,总的感受是家长老是盯着孩子的学习,过分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是极其愚蠢的行为,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会让他们失去快乐,还容易使他们出现“营养不良”。读完这本书,你会清楚地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商状况,知道怎样去帮助他们提高情商。
  在家庭中着重培养孩子情商的某一部分能力,便会产生滚雪球式的效果,你一旦开始了,事情就会越变越好。对于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
  二、家长的思想有多高,孩子才能走多远。
  有人说,“思想有多高,才能走多远。”我认为这句话很经典。我给其引申一下就是“家长的思想有多高,孩子就能走多远。”教育孩子重在引导他们,而不是包办代替成为他们的拐棍。换句话说,就是要给孩子渔而不是鱼。引导即向导,要走在孩子的前面才能称其为引导,然后,随着他们能力的提高再实现对家长的超越,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感悟。能让我们开阔视野,提高思想境界的书有很多,在此,我仅推荐四本,算是抛砖引玉吧。
  1。《人生设计在童年》(作者高燕定)。读了这本书,我才真实的感受到美国的教育是多么的发达和东西方在教育上的差异,也才有意识的和自己的孩子探讨以及引导他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和设计。在此和大家谈我对此书的读后感我自感欠缺高度,我就把本书的简介摘于此,供大家分享吧!
  “本书用生动的笔触、详实的资料,讲述一个普通女孩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小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在预期的人生轨迹上奋力追梦,一步步达到理想目标的故事,辅以其它丰富的、有说服力的案例,向读者传递一个理念:在规范化的社会里,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开始;有了科学、理想的人生规划,人们完全可以不凭机遇、不靠伯乐,按部就班地、可预见性的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必然的成功。通过充满温情、闪烁智慧、迭出新意的故事。作者诠释了中美教育的差异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法。”
  2。《人生设计线路图》(高燕定)。摘两个书评与大家共享。
  “虽然我在新东方从事留学咨询,但在具体操作问题上,见到高先生也如同见到了亲人。为了自己儿子去美国读书的事情,我曾经像所有诚惶诚恐的家长一样,拔高先生请到家里,好酒好肉伺候,向他请教了很长时间。在我接触过的所有留学专家中,高燕定先生对美国大学状况和美国大学入学程序,是了解最深的专家。人们都知道我是“留学专家”,但人们不知道,高燕定先生是我这个专家背后的专家——我自己有任何回答不了的留学问题,总是虔诚地向他请教,并且每次都能得到最满意地回答。我仰仗的美国留学智囊,当然值得你毫无保留地信赖!”——徐小平
  “自从我得到《人生设计在童年》和《人生设计线路图》两本书后,就把它们放在枕边,常常翻阅,就像圣经一样。去年孩子(美国)大学毕业,一边工作实习,一边申请法学院,到目前为止美国排名前十的法学院中有5所已经录取了她,其中包括哈佛。是你的两本书和讲座开启了我的思想,我的孩子也从书中得到启发,将走上法学院的求学之路。——哈佛法学院学生家长牧晓
  3。《你也能成功》(白宁)和《拆掉思维里的墙》(古典)。看了这两本书你将领略到我国的高等学府向世界名校学习和改革的轨迹,也会化解你和你的孩子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上的一些纠结谈到此,我想起了周国平先生对智育的一句话概括,他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这两本书的作者的成功经历就是对周先生这一概括的诠释。
  除了这些书籍外,李开复、徐小平和俞敏洪等人的有关文章,也是家长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很好的精神食粮。
  三、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不记得,从哪一年我开始接触和学习由家长撰写的育子经历的书籍,从德国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国内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到周虹老师培养聋哑女儿上大学的系列书籍,再到蔡笑晚老师的《我的职业是父亲》,直至《什么什么北大》、《什么什么清华》,类似的书越来越多,我反而看得越少,一方面精力和时间有限,一方面感觉有些书写得太完美,大有为了吸引眼球,甚至有误导人的嫌疑。
  客观的说,这类书每本都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借鉴价值,但是,我认为不是多多益善,精选一两本精读一下足矣。
  对于这类书,我今天只向大家推荐两本。
  1。《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刘称莲)。对于这本书我想在座的各位家长有很多人读过,我接触这本书最先是在刘老师的博客中看的书的简介,然后再一个家长群里和刘老师的先生李岩老师偶遇,并和他们夫妻俩相约一起畅谈了一次,同时,得到他们赠予我的这本一看题目就想读的书。
  读了此书我自感有很多的共鸣,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平和真实,咋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如果你把那些看似平淡的生活细节贯穿起来就会感到有些不平淡,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尊重和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携手进步、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坦诚地说,这本书我没有看过,但是有几位我很认可的家长和我提起过,我只是在网上看过几篇读后感,我相信这本书也是值得家长一读的工具书。
  四、实例分析也许更有借鉴价值
  第一类书能让我们修正和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第二类书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和提高思想高度,第三类书又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版的样板,但是就是把这些书都看了,甚至有了很多感悟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确立新的教育理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说,有了好的教育理念距离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家长还需要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只是现在以实例分析为主的书少之又少,在我的记忆里只有一本书属于这一类——《预防孩子行为偏差的30个方法》(平井信义),除了此书也就是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博客了,比如:王金战、宋少卫和我的博客中的相关博文。
  我以后的博文也会向实例分析倾斜,也许还会把我跟踪家庭的真实过程写成一本书。
  总之,我认为,家长的学习和提高及改变是培养教育孩子之必须,其重要性往往比孩子报什么课外班要大得多,家长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不仅仅是为孩子的健康快乐的成长,使他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同时也能提升自己人生的品质,让自己的人生更丰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1
近半年,我集中看了一批教育书籍,细数共有42本。有理论的,有实践的,有专家的专著,也有成功父母的育儿经。我看书开始不看前言,不看介绍,直接看内容,自己做评判。结果很有意思,慢慢看下来,一大堆书如浪淘沙,有三本书看了还想看,反复看了多遍,特别有体会、特别有收获。再详细看介绍,方知三本书都是教育经典大作。现在这三本书我不光放在了床头,而且出外旅行也带着,成了我常看常新常有感悟的书。
首推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这是一本理论书籍,但并不枯燥。
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则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
有人认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存在,那么,即使所有的教育文献都消失了,教育学的理论和现实也不会受影响。“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只需要拥有一本《爱弥儿》就足矣”,这句话,是译者彭正梅的话。读了多遍《爱弥儿》后,我觉得这句话没有夸大其词,十分赞同。
因为,这本书对于教育的本质和如何教育孩子的确是真知灼见,尤其对于当下的中国对孩子教育极其重视又焦头烂额的父母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第二本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也是一个奇迹,1956年一经问世,便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还长销不衰。
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如何去爱,母爱、父爱、性爱、博爱……的不同,尤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一章可以让我们明白怎样爱孩子,才不会让孩子窒息,不会反感、不会逃跑;什么样的爱,孩子可以感受、可以接受,并成为一个懂爱会爱的人。
第三本书是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从拿到手,我一口气读到半夜,边看边笑边哭,爱不释手,连续看了三遍,太好看了。由于太喜欢这本书,我收集了有关作者黑柳彻子的所有资料,又连续购买并阅读了6本由黑柳彻子和她的妈妈黑柳朝的系列书。那段日子,我如同着了魔般,脑子里全都是小豆豆。
这是一本从5岁的孩子到100岁的老人都喜欢的书。1981年在日本出版后被译成33种文字,在全球引起了巨大反响,到目前已发行突破了1000万册,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在日本,平均每三个家庭就拥有一本《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
让我大受感动的是,看了这本书,大家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孩子不会犯错,错的一定是大人,一定是违反儿童天性的教育,一定是扭曲孩子心灵的错误“规则”。
这本书用一个7岁小女孩纯真无邪的心灵(作者儿时亲身经历48岁写书)告诉世人,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没有天生愚笨的孩子,没有心地不善良的孩子、没有不懂爱的孩子、没有身体智障心灵自卑的孩子……,关键是你能否碰上像小林校长这样的老师,或能否当一个懂孩子的父母。

现在家长都很忙,但这三本书不可不读,的确是教育经典,要反复读反复思考,书不在读得多,在于掌握精髓。很多家长似乎在具体教育问题上有诸多困惑,其实,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每个人都会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教育方法。
更重要的是,读了这三本书,也许会给你的孩子带来一个全新的未来,一个快乐幸福的未来。
“孩子是雪白的吸墨纸,尽早让他们染上绚丽的色彩吧。”期盼我们的孩子都成为快乐的爱弥儿、可爱的小豆豆!
希望你能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