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年代表和对应的外国历史年代(比如:春秋战国对应外国公元前5~4世纪)

如题所述

三皇太早对应的话就是 各地的原始部落了 五帝 对应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伊朗伊拉克) 夏商对应古印度和古希腊 西周东周对应雅利安统治印度和早期的波斯帝国直到亚历山大大帝。两汉对应罗马帝国。三国两晋对应波斯雄起、罗马分裂到法兰克王国(法德意等)建立。隋唐五代对应法兰克王国分裂和拜占庭帝国(土耳其)。五代两宋对应欧洲500年的分裂黑暗时期 元明对应欧洲文艺复兴直到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 清对应帝国主义时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29
清康熙的时候,欧洲开展了他们的大航海时代!
到乾隆的时候,欧洲开始了工业革命,日本也开始了明治维新。
第2个回答  2010-10-29
可以参考高中历史新课标岳麓版必修教材,之后都附有中外历史对比的表格。
第3个回答  2010-11-11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长城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长城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辽宁等八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长城长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据第一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用肉眼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丁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之无愧。 文化宝藏,历史丰碑。
  简介 长城
  其他名称
  中文:万里长城
  英文:Great Wall 基本资料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登录类型:文化遗产
  评定标准:文化遗产(I) (II) (III) (IV) (VI)
  登录年份:1987年 标志建筑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现存的长城,修建于明代, 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穿越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8个省、市、自治区。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其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统一前北方互相争斗的诸侯小国各自建造的长城衔接起来,形成穿山越岭的北方边界的屏障,长达5000多公里,是抵御来自北方蒙古大草原上游牧民族骑兵袭击的壁垒,也是秦始皇自身权力和荣耀的一个有利证明。汉武帝也曾多次修筑长城,用以保护河套、陇西等地,加强东西方交流,其长度达到了10000余公里。到明代,为防止前朝(元)残留势力南下,也不断修筑北方长城,全长达7300多公里,整个工程延续了200多年。在中国历史的其它时期,统治者也不同程度地修筑长城,长度相加超过50000公里。因此,长城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奇迹。2007年7月7日,长城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构筑历史
  远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国西周就有“城彼朔方”的记载。公元前七到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吞并,形成群雄并立不断混战的局面,他们在自己的边境,先后筑起长城以自卫。如楚率先在南阳地区筑方城数百里;齐则在山东从平阴到东海边琅琊台筑长城,又沿黄河故道筑堤为城;中山、魏、韩、燕、赵、秦等国,各修筑长城数百里至数千里。当时长城总长已上万里,不过是分散各自独立而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方面拆毁诸国间的长城,另一方面为防北边匈奴,又调动军民上百万人,命大将蒙恬督筑长城,西起洮河沿黄河向东,再按原秦、赵、燕长城走向一直到辽东,绵亘万余里,成为我国最早的万里长城。
  西汉时,北部的匈奴族更强盛,屡向南犯,汉朝除采取通好、和亲及出击等手段外,并着手大规模兴筑长城以固边陲。除修缮秦长城外,西面更增筑河西、玉门关、居延泽等长城。北出雁门,五原阴山,东循燕秦长城,从辽东到最西的玉门关,长达两万余里。并列亭西至楼兰,北至胪朐(乌兰巴托东北地区),规模远逾秦代。东汉初北防鲜卑、西防羌戎,又在西汉长城以内,大兴障塞堠坞,总长也达万里以上。两汉时期一北一南所筑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的。
  此后,北方各族逐渐进入华北、关中,直至中原,建立起北朝政权,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先后在黄河套以北东至辽西地区,修筑了多重的长城,纵横交错,总长也上万里。隋统一全国后,在黄河中上游由云中经五原、榆林、宁夏至陇西,筑长城四五千里,与北朝在东部的长城正好构成又一体系。
  山海关
  嘉峪关
  唐代国势强盛,长城以北以西的各部族都归附通好,因此未筑长城,仅在阴山内建“受降城”三座,东西互距四百里,并连以城障;在甘肃西部复筑瓜州故城。这时,东部的高丽为了防唐,在我国东北由扶余、开原、新宾至朝鲜大同江口筑长城二千余里。
  朱、辽、金时期,华北的燕云十六州尽归契丹、河西已属西夏、北宋只修治了雁门险阻。以后辽金相继强盛,深入淮汉、以至江北,造成南宋偏安局面,再无力去修筑长城。北方辽金政权却因与蒙古和其他各族间的斗争与矛盾,在今东北内蒙等地兴筑濠堑长城,总长也上万里,称明昌长城,俗称成吉思汗边墙。
  明朝建立后,为防范元朝复辟及达旦、瓦刺、女真、吐蕃等族骚扰,在北方不断修筑长城,并且为抗击外国入侵,在东南沿海要地也零星筑了一些长城。明长城之多,是历代之最。主要长城从鸭绿江边的九连城到甘肃的嘉峪关,全长一万五千余里。在北京和山西偏关间,分成南北两道长城。在许多地段上长城除主城墙大边外,还有二边、三边、外边、内边、护边等多道的城墙,如雁门关外有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三道。其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间的一万二千七百里的主长城保存较完善,特别是山海关到北京周围,经戚继光重新督筑过的长城最为壮观。
  长城
  清朝初,在辽宁、吉林间筑了有名的盛京边墙(柳条边),新旧边墙总长2600余里。对古长城也局部修缮了山海、居庸、雁门、嘉峪等关隘和长城的某些段落。中期以后就未再修缮了。
  经历了长久的岁月和人为的破坏之后,许多古长城已到了十分零落的程度。就是明长城也遭到许多损毁。但是,总长十几万里的中华巨龙,仍然是人类古代最巨大壮观的工程。并且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因险制塞、呈现着千姿百态、无一类同的奇丽景观,体现了建筑上的艺术才思。长城内外我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交往,终于突破人为的分割阻碍,已凝结成统一团结和睦友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长城作为我们中华伟大文明古国的象征,既是我们民族感到自豪、也为世界各地人民所向往,它将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重大的贡献。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