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鹅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

如题所述

【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

认识“谓、拳”等10个生字,会写“摸、甚”等7个字,会写“甚至、顽皮、故意、脖子”4个词语。

2

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出批注

(一)出示单元导语,齐读

(二)揭示课题,明要求

让我们走进“成长故事”的第一篇课文《牛和鹅》,一起学习批注这种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单元导语和学习要求入手,让学生尽快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为高效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了解批注

(一)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


出示生字词。


提醒:“胳膊、欺负”两个词要读轻声,“扳、捶、摔、掐”这四个字部首相同。重点指导学习“捶、摔、掐”三个字。

2


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

读准音,读通句。


3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默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围绕这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边读边留下思考的痕迹。

引导抓角色要点概括:“我”小时候十分怕鹅,在被鹅袭击时幸好金奎叔救了“我”,听了他的一番话后,“我”再也不怕鹅了。

(二)认识批注

1

这篇课文的形式与平时的课文不一样,你发现不一样在哪里?

(1)出示课文《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交流。

(2)小结:《牛和鹅》和这几篇课文很相似。学习小伙伴把读文时思考记录在课文旁,这种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的读书方法,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2

借助学生笔记,唤醒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的经历。过渡:这样的读书方法,我们并不陌生,看——

(1)出示学生平时在语文书上勾画生字词、标自然段序号、写词语意思、勾画关键句等图片和毛泽东同志批注的《二十四史》片断。

(2)小结:其实,同学们以前读课文作过批注,像这样在课文旁边写文字,运用一些符号进行标画,这就是在运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批注能让阅读思考更深入,理解更深刻。

【设计意图:“任何学习都不是零起点”,批注式阅读也如此。这一环节,引入学生和伟人毛泽东的阅读批注例子,让学生更快认识批注,了解批注的作用。】

三、范例引路,学习多角度批注

学习小伙伴在阅读本文时一共作了5处批注,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做批注的:

1

有疑问。如第一处批注“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1)“事情”指的是什么?你相信这样的说法吗?

(2)小结:我们阅读文章时,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像学习小伙伴一样把自己的疑问批注在旁边。

2

有体会。如第二处批注“对牛和对鹅的态度的对比真鲜明啊!”

思考:对牛的态度是怎样的?对鹅呢?像这样对文中内容有体会的批注还有哪些?

3

写得好。“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你觉得这里写得真实吗?

4

有启发。文中第5处批注“看来鹅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鹅就不敢欺负人了。”

思考:学习小伙伴是从哪里得到了启发的?(第十三自然段)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了学习小火把阅读本文时从“有疑问、写得好、有体会、有启发”的角度进行批注。接下来,我们也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给课文作批注,以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这里充分利用文本的示范批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批注,学习批注的方法、位置以及角度,这让文本的价值真正得以体现。】

四、品读课文,操练批注

(一)学生默读课文,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给文章作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二)引导学生按批注的角度分类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设计意图:孩子的批注可能很稚嫩,但是孩子在思考,学习在真实发生。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环节再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第二课时做充足的准备。交流讨论的是孩子自己关心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一些。】



03

【教学后记】


首先,要体现顶层设计,拟定单元与单课“目标”的精准定位。“批注”阅读的实践点上,《牛和鹅》作为本单元的“打头”课文,在课文边上的空白处,编者示范了多角度的“批注”, 但需要学生从中归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其次,聚焦批注方法,体现人文与语文“要素”的高度关注。本文突出“批注”阅读的方法,但不能脱离人文主题。批注阅读需根据课文在内容与表达的不同特点,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既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又不失其人文性,让学生在“如何作批注”中理解编者意图,提高学生阅读的感受、分析的能力。我们可以围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这一“语文要素”,在“童年”这一人文主题的关照下,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重点落实“批注”。最后,着力多向交流,注重自主与合作“方式”的有效体现。引导学生重读自己的批注,回归课文整体进行“二度批注”,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获得新的收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